狂犬病在全球廣泛分佈,除南極洲外,所有大陸均有人間狂犬病報告。進入21世紀後,狂犬病仍然是重要的公共衛生威脅,全球每年約有60000人死於狂犬病,是致死人數最多的動物源性傳染病,每年由此引發的經濟負擔約為40億美元。
目前,除許多太平洋島國無狂犬病報告外,僅有澳大利亞消除了肉食動物狂犬病,西歐、加拿大、美國、日本、馬來西亞和少數拉丁美洲國家消除了犬狂犬病。
目前,99%的人間狂犬病發生在發展中國家,主要分佈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亞洲的狂犬病病例數居全球首位,估計年死亡人數達30000人。印度為當前狂犬病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據估計年狂犬病發病數為2萬~3萬例,發病率為210萬。
中國人間狂犬病發病僅次於印度,2007年疫情高峰時,年報告病例數達3300例。2004~2014年,狂犬病死亡人數一直高居我國傳染病死亡數的前3位。此外,調查顯示,部分地區狂犬病漏報率可能高達35%,提示我國狂犬病的疾病負擔可能存在低估。
2.感染動物來源
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儲存宿主動物包括食肉目動物和翼手目動物,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貓鼬和蝙蝠等也是狂犬病的自然儲存宿主,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毒成為傳染源,進而感染豬、牛、羊和馬等家畜。狂犬病易感動物主要包括犬科、貓科及翼手目動物,禽類、魚類、昆蟲、蜥蠣、龜和蛇等不感染和傳播狂犬病病毒。
全球範圍內,99%的人間狂犬病是由犬引起,特別是亞洲、非洲等狂犬病流行區,犬是引起人間狂犬病的最主要原因。而犬狂犬病疫情控制較好的歐洲、北美、澳大利亞及部分拉丁美洲國家的傳染源為蝙蝠、狐、豺、狨猴、貓鼬和浣熊等野生動物。
宿主動物中,蝙蝠較為特殊,由於蝙蝠暴露可能為極難察覺的細微咬傷或損傷,從而導致暴露風險大為提高。WHO及美國CDC()均將蝙蝠暴露歸類為嚴重暴露,要求將其按照III級暴露進行處置。
美國和加拿大1950~2007年間56例蝙蝠導致的人間狂犬病病例中,有明確咬傷史者僅22例(39%);與蝙蝠直接接觸而無咬傷(如觸控蝙蝠)者9例(16%);有6例(11%)並無明確接觸史,僅發現房間內有蝙蝠;而無直接接觸者為19例(34%)。
WHO指出,對北美洲和歐洲狂犬病流行地區的野生和家棲齧齒類動物的大規模檢測顯示,此類動物極少感染狂犬病,狂犬病病毒終端溢位性感染僅為偶發事件,說明此類動物並非狂犬病的貯存宿主,也不參與該疾病的流行和傳播。
美國CDC也指出,齧齒類(尤其小型齧齒類,如:花栗鼠、松鼠、小鼠、大鼠、豚鼠、沙鼠、倉鼠)和兔形目(包括家兔和野兔)極少感染狂犬病,也未發現此類動物導致人間狂犬病的證據。根據美國20年(19852004年)的監測,儘管在浣熊狂犬病發病地區,偶有旱獺(土撥鼠)感染狂犬病的記錄,但從未在小型齧齒動物中檢測到狂犬病病毒,也無齧齒類或兔形目動物導致人間狂犬病病例的證據。
3.我國狂犬病流行特徵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狂犬病先後出現了3次流行高峰。第一次高峰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年報告死亡數曾逾1900人。第二次高峰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1981年全國狂犬病報告死亡7037人,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報告死亡數最高的年份。
整個80年代,全國狂犬病疫情在高位波動,年報告死亡數均在4000人以上,年均報告死亡數達5537人。第三次高峰出現在21世紀初期,狂犬病疫情在連續8年快速下降後,重新出現快速增長趨勢,至2007年達到高峰,當年全國報告死亡數達3300人。
在第三次疫情高峰前後,我國採取了一系列遏制狂犬病的措施,包括落實狂犬病防控措施、建立狂犬病多部門防控機制、強化犬隻管理和動物狂犬病防治,以及加強人用狂犬病疫苗和被動免疫製劑質量監管等,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防治效果。自2008年起,我國狂犬病疫情出現持續回落,至2014年報告發病數已降至1000例以下,較2007年的峰值下降了72%。
歷史上我國所有省份均報告過狂犬病病例。近年狂犬病疫情主要分佈在人口稠密的華南、西南、華東地區,但其他省份也時有疫情報告。1996~2008年,除西藏和青海外,其餘29省均有狂犬病病例報告,報告病例數排名前10位的省份為廣西、湖南、貴州、廣東、江西、江蘇、湖北、河南、四川和安徽,報告病例佔全國總數的86.9%。
2007年以來,狂犬病波及地區數呈下降趨勢,但速度相對緩慢。2007年全國23省共993個縣(區)報告病例,2014年仍有567個縣(區)報告病例。2007年後,多數省份狂犬病疫情呈下降趨勢,特別是疫情較重的省份下降顯著,但疫情有向北和向西北地區擴充套件的趨勢,河北、山西、雲南、陝西、海南、重慶等既往報告發病數較少的省份曾一度出現疫情上升。2012年後,各省疫情均呈持續下降趨勢。
我國每個月均有狂犬病病例報告,夏秋季高發,發病高峰一般出現在8月。2005~2011年監測資料分析顯示,不同地區的季節性特徵存在差異,緯度越高季節性越明顯,病例發病的時間相對集中。
病例呈現「三多」的特徵:農村地區病例較多,農民一般佔病例總數的65%以上;男性病例數約為女性的2倍;15歲以下兒童和50歲以上人群發病較多,1996~2008年近25%的病例為15歲以下兒童。
病例主要由犬傷所致,約佔90%左右;其次為貓,佔5%左右,其他致傷動物包括馬、松鼠、豬、蝙蝠、猴和獾等,但較為少見,僅佔不到5%。約50%傷人動物為家養,其中絕大多數家養動物未接種動物狂犬病疫苗,流浪動物約佔傷人動物總數的25%。
根據我國人用狂犬病疫苗的使用量,估計全國年暴露人口數逾4000萬。部分狂犬病高發省份的監測顯示,90%以上的暴露就診人群為II級和III級暴露,其中III級暴露約40%。全部暴露者中,約10%未全程接種疫苗;III級暴露者中,僅15%左右接受被動免疫製劑注射。絕大多數病例由狂犬病病毒街毒感染所致,但也有少量由狂犬病毒屬相關病毒感染致病的報道。
人用狂犬病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