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笑著看向女兒,“什麼話,自家屋內又無外人,有什麼不當講的。”
蔡琰思索片刻,像是在組織語言,緩緩開口道:“我父自從應董相國之召為官以來,升遷速度在朝堂之上可謂絕無僅有。”
蔡邕點了點頭,自從他被董相國徵召後,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
這升遷速度不但是絕無僅有,更是空前絕後。
董相國對其知遇之恩不可謂不深。
這時只聽蔡琰接著說道:“父親受董相國知遇之恩,自然要投李報桃。”
“只不過,無論是在朝堂之內,還是在朝堂之外眼紅父親的人可不再少數。”
“先前王司徒已有了動作,只怕除了王司徒外,其他有心思的人也不會少。”
“若是董相國出了什麼意外,女兒怕……”
蔡琰眼色複雜的看向蔡邕。
蔡邕看著這個自己從小培養的女兒輕嘆一聲,“為父如何不知,若是董相國出了意外,為父恐怕也沒有什麼好下場。”
“只不過,有道是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為父輾轉半生,如今得董相國賞識,又如何能置之度外。”
“更何況,如今大漢的江山……”
“唉。”
蔡琰從小在蔡邕薰陶下長大,自然知道自己的父親不但有經天緯地之才,更有悲天憫人之心。
更重要的是董相國對父親言聽計從,如今能夠跟隨董相國施展胸中抱負,也算是了卻了心中之願。
當然這也可能為自身埋下禍根。
蔡琰見父親輕嘆一聲,小臉上的眉頭也皺了起來。
“呵呵。”蔡邕輕笑一聲,“我兒這些年書到是沒有白讀,知道替為父擔憂了。”
“為父心中甚慰。”
蔡琰聽了父親的誇獎,臉色微紅,嬌嗔道:“女兒才學如何能比的父親萬一。”
“都是父親教的好。”
蔡邕聞言,哈哈大笑起來,轉而說道,“今日為父得了一首詞,所幸無事,說與你聽聽。”
“詞?”
“可是詞曲?”
蔡邕搖了搖頭,輕笑道:“與詩差不多,只不過又有所不同。”
“我兒且聽上一聽。”
說罷,蔡邕沉思片刻,像是在醞釀情緒,隨口緩緩開口道: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董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