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美這個定義,我就是這麼理解的,美,是不存在的。”
“存在的,只有萬事萬物的形象而已,無論是視覺,聽覺,觸覺。”
“只有【形象】是客觀存在的,而美是不存在的,美,其實是我們人類附加於事物上的主觀評價與感受。”
美,是主觀的!!
這時,不少人皺起眉頭,似乎在思索李文音的話語。
好像有那麼點道理。
但.......
“我認為,美感,是建立在【審美】之上的。”
李文音沉吟片刻,認真的說道。
“審美,其實是一種建立在人類自身認知之上,一種功利性的追求!”
功利性的追求!
不少音樂家們皺起了眉頭。
李文音這麼一說.......似乎將音樂,或者說,將美感說的有點一文不值?
“我覺得吧,同一個事物形象客觀存在,而不同的人們看到聽到這個事物,會被激發出不同的反應,有積極的審美感受,也就是美感,有消極的審美感受,也就是醜感,這兩種看似對立的感官,聯絡其實並非是絕對的。”
“一般來說,審美是建立在兩點之上的,一點即是本身生長環境影響下,逐漸形成的認知。”
“另一點,就是本能的追求對自己有利的事物,所以,我才說,審美是一種功利性的追求,本質上其實就是慾望推動人們去追求令自己愉悅的事物。”
頓了頓,李文音神秘一笑。
“音樂之美,其實也是人類慾望推動下,去追求的一種娛樂,享樂。”
“所以,我們華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重要推動者之一的孔子,就曾經主要的論述過音樂之美。”
“音樂要貫徹【仁道】,要有仁者愛人的精神,盡善盡美,第一次將音樂的審美標準,提高到了真,善,美的統一高度。”
“音樂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全世界各地的音樂發展起源都很像,不敢說絕對,但最初的音樂,一定是與宗教祭祀有著強烈且緊密的聯絡,比如華國各族的祭祀樂,西洋古典音樂一開始宗教的格里高利聖詠,甚至是南非的一些音樂,宗教感極其濃郁。”
“也就是說,那時候的音樂觀,音樂審美,都具有宗教束縛。”
“而孔子,也就在這個時候,一句子不語怪力亂神,便已經從美學之上,將音樂之美,與宗教,完全的割離開來。”
聽著李文音的講述,外賓們忍不住的點了點頭。
音樂的起源,確實和宗教逃不開聯絡。
“而儒家的後人荀子,在《樂論》之中,也整理歸納了音樂美學思想。”
“也就是禮樂,禮,即是理!”
“荀子認為,脫離了宗教束縛後可以看到,音樂的本質是人的心理活動,思想感情的表現,但人的情感如果不以【禮】作為約束,必然會導致混亂。”
“音樂本身是有娛樂作用的,本就是人類該去追求的【美感】與享受,可是人類的本性便是多欲的,在道德程度,知識程度都不夠高的時候,過度的去追求享樂,一定是會造成混亂的。”
“所以,荀子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情慾上追求音樂享受的合理性,但也指出了另一層具有進步意義的標誌,那即是禮,自此,禮樂,便慢慢的發展,音樂與禮法高度統一,寄託感情之時,也注重禮。”
一通組合拳下來,直接將這幫外賓們忽悠的是一愣一愣的。
皺著眉頭,反覆的思考。
外賓們倒是可以理解李文音說的這些話,隱隱之中似乎還想到了音樂史上的一些事情。
仔細一想,很多地方,還真如李文音所說的那樣。
哦,不。
或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