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在說什麼啊?!我為啥一個字都聽不懂?
這......真有這麼玄乎嗎?
所以這兩天我到底聽了個什麼啊?!
......
巨量的資訊暗示,當然有利有弊。
就彷彿一些很是經典用心的電影一般。
在場景佈置中,會有非常多的彩蛋與佈置的深意,甚至暗示劇情走向,主角選擇,乃至於結局。
但這些轉瞬即逝的彩蛋,往往第一次觀看的時候很少人會注意到。
直到後來,當有些人挖出了這些精彩的彩蛋後,再次觀看起來,就會體會到一種完全不同的“爽感”,更是不由得讚歎臥槽精細。
而巨量資訊的暗示,也會帶來一個負面的影響。
如果第一次觀看的時候,注意力被某一點吸引住,這時候出現的細節,不僅容易被忽視,還容易讓很多觀眾產生一種.......“無關緊要的東西太多”這種拖沓感。
但畢竟,沒什麼東西是所有人喜愛的。
尤其是在如今娛樂風氣的社會之中。
有時候,想要廣度,必須適當捨棄一些高度。
而想要高度,也必須捨棄一部分的廣度。
雖然可以在高度與廣度的協調上能夠做的很好,但畢竟也是有極值。
在追求無限的高度之時,追求哲學,思想,藝術程度之時,也總會失去一些廣度。
而本身,李文音的目的,便是追求這極致的高度。
所以,這部著作的出現,天然就將高度與欣賞門檻拔的很高。
也註定了《尼伯龍根》或許會火不少選段,“插曲”。
但總體看來,整篇的歌劇就會有些小眾。
可是,小眾不代表沒有用。
所謂“追求高度有什麼用?曲高和寡自娛自樂?”的想法或許很多人都有,只不過,這樣的想法是基於娛樂與生活的,並非是基於本身音樂科學與音樂藝術的。
不曲高和寡的所謂娛樂大眾的作品........
越娛樂大眾,死的越快,火是火了,爆是爆了,消失的速度也彷彿快槍手的一哆嗦一般,快感轉瞬即逝,就好像是快餐,越輕易能得到的舒適,也更容易被人所拋棄。
而真正站在頂點,可以長久綿延傳承下的東西,無一不是藝術上的至高成就,無一不是所謂“曲高和寡”的東西。
表面上小眾?
但實際上影響並不在橫向的人數上,而是在縱向的傳承上!!
雖然有些作品可能目前的十年,只有一百人接受,但足以影響數百年甚至更加久遠。
而有些作品,或許一時追捧人數破千上萬,但轉瞬即逝。
時間的長河裡,能夠留下來的,全是大浪淘沙中,篩選出來的最閃耀的金子。
這兩極分化的觀感與評價,這音樂家們無比戰慄的反應,更能讓人感受到,李文音達到的這種高度,恐怕真的是自己完全難以想象的。
“叔本華!!李文音的作品裡,有叔本華的影子!!”
幾名音樂家,依舊在熱烈的討論著。
“還真的,你看這兩天的演出,所有角色行為的動機,還真的能概括成叔本華的倫理學思想。”
“你這麼一說我才想起來,利己,惡毒,同情!!”
利己,或者說,絕大多數人們行動的根源都是利己。
比如滿足生理上的一些基礎需求,吃飯,睡覺。
或是心理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