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的主旋律動機,柔和的彷彿威尼斯二月份初生的太陽,映照著海面都一片金黃。
人們好像剛從夢中醒來,睡眼朦朧中卻隱藏著興奮的目光。
一年一度盛大的威尼斯狂歡節彷彿就要到來。
十八世紀中,歐洲各國的王室公主,王子,都會在這個時候趕往威尼斯,參加這一次盛大的狂歡。
在這一段時間裡,貴族與平民,小孩與老人,男人與女人的分界線似乎不再存在了一般。
柔和的音符伴隨著舒緩減弱的弓法處理,逐漸進入到了第二段變奏。
歡快靈動的連弓彷彿如同街邊奔跑的孩子一般充滿著活力!
長弓的頓弓銜接的十個音符如清晰的流淌出來,一如孩童們快樂的笑聲。
很快很快,琴聲與樂團的聲音消失,第三段的變奏緩緩襲來。
李文音踱著腳步,慢慢的在廣場上,一邊拉琴,一邊緩緩的移動著。
身邊跟著兩名滿臉黑線的保鏢,與這幾名簇擁而來,想要近距離觀看李文音演奏的音樂家們。
歡快的旋律頓時變的沉穩。
長而穩重的顫音,與輕巧靈動的頓弓,似乎勾勒出了一位變裝成成熟貴族的窮人小夥。
優雅與端莊之中,卻掩藏不住內心的激動與那年輕的心態。
優美的旋律彷彿如同舞蹈一般,在狂歡的人群之中優雅的舞動著。
過慣了狂歡節的威尼斯群眾們,似乎更能輕易的體會到這樂曲之中所描述的一幕幕場景。
輕輕的,來到了第四段的變奏。
畫風突然一變,就連李文音的表情都似乎變得調皮了一些。
曲調突然變得滑稽了起來,彷彿那平時端莊穩重,沉著冷靜的老者,這一刻變裝成了一名調皮的孩子,在人群中搗起了蛋。
一長串的飛頓弓,彷彿頑皮的老頑童正在狂歡節的街道中,做著惡作劇。
一些觀眾們似乎想到了狂歡節之中的一些趣事,忍不住輕輕一笑。
但看在這些大師的眼中,似乎變得有些不一樣了起來。
第一段超簡單,簡單到初學者都可以非常快的上手。
但演奏到現在的第四段,難度似乎逐步的提升著。
李文音用同一段的旋律,卻運用著完全不同的小提琴技巧與處理方式,描繪出了威尼斯狂歡節之中完全不一樣的人。
阿貝爾與瓦爾茲大師對視了一眼。
阿貝爾的神色彷彿像是在說:我覺得這傢伙可能要搞事......
瓦爾茲無奈的聳了聳肩,似乎在說......
幹我吊事?和他打賭的是你不是我。
......
第五段的變奏來臨。
從弓尖拉滿一個極短的音符,旋即就是令人目眩神迷的指法與長弓連音!
八組三連音。
二十四個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