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倫敦心有不甘,但在抗爭過後,由於歐洲各國厭倦情緒濃烈,不願意再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也只能無奈的接受現實。
僅憑自己
英國沒有把握掀翻龐大的大洋帝國,這是一個人口已經高達1.3億,地跨6大洲的龐然大物,經歷世界大戰的嚴重消耗,而且還有俄國這樣重大的威脅,讓英國人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20世紀20年代中
新生的蘇俄政權成了整個歐洲的共敵,英法德荷意等國尤其敵視蘇俄的工人政權,害怕其會影響到國內的工人組織,從而導致情況失控,危及整個國家統治基礎。
與大洋帝國的兩強爭霸,是錦上添花的事。
但是遏制蘇俄政權影響力蔓延,卻是關係到各國身家性命的大事兒,孰輕孰重,歐洲各國還是拎得清,看得明白的。
在這種情況下
大洋帝國在弗吉尼亞共和國的駐軍,從最高峰的16.8萬人逐步減少,最終穩定在6.5萬人左右,並且長期保持這一規模。
北美總督府轄下軍隊,亦從頂峰時期的33萬餘人減少到不足20萬人,裁軍1/3多一些,以節省和平時期的寶貴軍費。
帝國皇家陸軍進行了戰後第2次裁撤,整體軍隊規模從117萬削減1/4,下降至88萬餘人的低水平。
即便如此
大洋帝國皇家陸軍總員額僅次於俄法兩國,位居世界第3位,保持了8個骨幹坦克裝甲師,20個甲級師的野戰部隊規模。
若加上略有擴軍的皇家禁衛軍部隊,實際上,大洋帝國常備軍略略超過法國108萬人的規模,約在110萬至112萬之間。
皇家禁衛軍主要駐防在呂宋群島,香格里拉島和帝國本土皇家直屬領地範圍,也包括昆士蘭州廣大北部地區。
這極大的減輕了皇家陸軍的防禦壓力,得以保留大量骨幹野戰部隊,用於維護帝國全疆域領土安全。
除了本土以外
皇家陸軍主要的海外駐軍主要在三個地區,一個在克里米亞共和國,雖然撤銷了第2集團軍建制,但至今依然保留約20萬軍隊,並且由段祺祥元帥親自鎮守,以震懾波蘭和沙俄蠢蠢欲動的野心。
一個在北美區域,總計約26萬軍隊。
一個在利比亞,保持了約13~14萬人的軍隊規模,用於維護華人移民安全生活環境,鎮壓當地阿拉伯帕帕爾人。
利比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乾旱沙漠地區,只有沿海區域少部分綠洲適宜人類居住,廣大腹地以戈壁和沙漠為主,氣候酷熱。
整個利比亞地區阿拉伯人口約67萬餘人,最大的城市的黎波里也只有17萬多人,整體發展水平較低。
在帝國大軍入駐之後,根據當地沙漠隔壁的地形,很快組織起以輪履輕型裝甲車為主的快速反應部隊,以營連級為單位四處出擊,抓捕了大量反叛部落男性勞動力,用於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包括房屋,橋樑,道路,鐵路等,取得了明顯效果。
作為老牌殖民國家,肩負領導世界的文明國家,大洋帝國從來不搞讓人詬病的大屠殺,但是其同化殖民地的手段卻非常有效。
大洋帝國在利比亞駐軍約13~14萬人,這麼多的軍隊長期駐紮,難免耍攜帶妻妾家眷,除了少部分中高階軍官有條件從帝國內接來華人妻妾,大部分官兵要就地解決。
於是乎
那些反叛部落的男性被俘虜之後,編入苦役營,適齡年輕婦女則被瓜分一空。
短短几年下來
也有20餘萬阿拉伯年輕女性成為軍屬,與帝國官兵生兒育女,過起了沒羞沒臊的幸福生活。
經過七年來的血腥鎮壓和打擊,當地反叛的部落武裝基本上銷聲匿跡,男丁基本上都在苦役營,女性則在的黎波里這些大城市中相夫教子,成為華人家庭的一部分。
不知不覺中,人口結構已經徹底改變了。
(新書《狂野北美1846》已上傳,請大家點點手指收藏下,養肥了再宰,多謝多謝)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