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大明最後一個太子 > 第二十五章:鹽政改革

第二十五章:鹽政改革 (第1/3頁)

在大明,鹽商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

他們非常富有,也非常有權勢,不僅交結朝廷地方的高官顯宦,同時還會資助一部分底層讀書人。可謂是有權有勢,十分的厲害。

論起天下富庶之地,以自然是以揚州為盛。

同時,這又是一個朱慈歷次變革都沒有觸及到的地方。在別的地方,或許新的經濟元素,新的改革因素都已經漸漸推行,變得日新月異。但揚州,除了多了幾個學校以外,看起來一點變化都沒有。

城中的鹽商群體依舊是富甲天下,就連那些後起之秀的工坊主,海外探險家都依舊比不得他們富庶。

錢多了,難免就惹人眼紅。

如果都是別人胡說八道,那也就罷了。可鹽商大部分經商的確伴隨著各種**之事,明面上他們持有鹽引可以光明正大販賣食鹽,但大部分鹽商都會販賣私鹽。

這是一個法律禁止的黑色地帶。

販賣私鹽過程中為此發生的武裝械鬥之事自然層出不窮。

而且,不少鹽商還會放印子錢。

自古以來,但凡講究一點名聲的人都不會放印子錢。這是一個將人逼上絕路的不二法門,誰沾上了,都要少不了一個貪財要命的判詞。

哪怕是朱慈刻意引導社會風氣轉變支援經商,那也支援的是合法經商,誠信有意社會的經商,而不是鹽商這種依靠著政治特權的專賣制度而膨脹起來的商人群體。

這就如同牙商一樣,是註定應該滅絕的存在。

再加上,前些年大明大廈將傾,帝國搖搖欲墜。朝廷的控制力急劇下降,鹽稅一降再降,已然到了歷史最低點。

去年,大明收入的全國財政總收入中,一共收入以寶鈔計算共有七千萬元寶鈔,約莫是七千萬兩白銀。

但是,其中鹽稅卻只有區區一百萬零九萬兩。

這是一個讓揚州鹽政有司惴惴不安的數字。

他們實在有理由惴惴不安。

就是朱慈,也太有理由憤怒的。

對比宋明清三朝鹽稅,就以大明朝的鹽稅最低,而且是低到了極點。

宋朝的鹽稅,朱慈記不得大約數字,卻也清楚,常年都保持在一千萬貫級別的數字上。而清朝,與明朝鹽政彷彿,也依舊遠超大明。

原定歷史裡的乾隆年間,兩淮鹽商每年上繳鹽稅達600萬兩,佔全國鹽稅的一半,每年鹽稅總收入約有1200萬兩白銀。

大明呢?

今年只有一百零九萬兩,歷史上最高的時期,也僅僅只有兩百五十萬兩。

兩百五。

好一個兩百五。

這是拿他朱慈當兩百五呢!

以產量與銷售量計算。

明代綱鹽制,持有鹽引的商人按地區分為10個綱,每綱鹽引為20萬引,每引折鹽300斤,或銀六錢四厘,稱為“窩本”,另稅銀三兩,公使銀三兩。每年鹽產量是6億斤,當時一斤摺合現在596克,總量相當於現在的6.72億斤。按照洪武、萬曆時期的官方統計,人口還是6000萬,與北宋中期一樣。

按照每引得銀6兩6錢4分,應得白銀1328萬兩白銀。

也就是說,哪怕按照大明本來的制度,也應該手上千萬兩級別的鹽稅。

但大明哪怕在最得力的時候,也僅有四分之一可以收上去。

這無不是讓朱慈為前任皇帝崇禎感覺悲哀,沒錢的皇帝,比沒錢的男人還慘。錢是男人膽,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更甚之。

沒錢的國家,遲早會崩壞。

而那些鹽商卻只需要換一個主子巴結上去就行,他們大部分依舊能存活下去,依舊瀟灑,並無兩樣。

當然,大明鹽政制度與宋朝時不太一樣,有開中法。

為了解決邊鎮糧食問題,大明便讓渡了食鹽專賣的利益。

最新小說: 江山易改王妃難追 鐵血大明1625 穿越到明朝當舉人 大唐御史:女帝饒命 爭魏 三國從轉生到一杆長槍上開始 我的公公叫康熙 三國之灌水奇緣 三國從救呂布開始 山寨小姑爺 大明,我要做皇帝! 三國之重生劉備 三國:開局截胡諸葛亮 歲歲暮暮朝朝 漢末最強釘子戶 紅樓第一狠人 光烈皇后 大唐:苟了十六年,被武則天曝光了 新青年 大明:滿朝奸臣,你讓我登基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