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昌邑王劉賀被選為大漢宗廟的承續者時,靠的就是這一條成制。
登基之前,他要先過繼給當時的上官皇后,獲得嫡子的身份,再被立為太子,最終才名正言順地繼承帝位。
大漢的歷代先君,即位的時候都有不少波折,但說到底幾乎都符合這一成制。
孝惠皇帝是太祖高皇帝的嫡長子,即位名正言順。
孝惠皇帝無後,孝文皇帝小宗變大宗,以高皇帝在世諸子最年長者即位。
孝景皇帝乃孝文皇帝長子,當時又無嫡子,即位亦合理,立為儲君之後,生母竇姬立為皇后,更名副其實。
孝武皇帝之母王娡出身寒微,透過各種手段,於前元七年四月十七被立為皇后,七日之後,劉徹立為太子。
唯有孝昭皇帝算是一個例外,孝武皇帝為了自己的身後名,將所有成年長子都排除掉了,只剩下孝昭皇帝。
最後就是現在的劉賀了,他也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成制。
嫡長子繼承製選出來的繼承人最沒有爭議,所以劉賀暫時不打算更改。
當然,若有皇子靠強力奪取大位,又另當別論了。
如今的劉賀不到三十五歲,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當然不會允許這種情況出現。
既然如此,不出意外的話,大漢帝國未來的繼承人就是劉賀和霍成君的長子劉柘。
往後排就是霍成君的其他兩個兒子劉永叔、劉幼安。
再往後才是張婕妤之子劉子輔、蔡婕妤之子劉延,張婕妤之子劉子康。
順序清楚明白,幾乎沒有任何的爭議。
霍成君能夠搶先生下三子,而且能在年齡上與之後的三個弟弟拉開差距,不是一種運氣,而是一種經驗。
劉賀腦海中的一些“經驗”,讓這子嗣的年齡分佈完美地契合他的心中所想。
對這六個兒子和七個女兒,劉賀自然都疼愛有加。
但是,帝位只有一個,大漢也只有一個,不允許分割。
立霍成君的子嗣為儲君,才能保證這十幾年的改革不付諸東流,才能避免世家大族捲土重來,才能避免外戚干政。
霍家人早就死得乾乾淨淨的了,劉柘即位之後,會像劉賀一樣,依靠禹無憂等人,依靠科舉上來的“新官”。
而不會依靠世家大族。
這就是劉賀頂著非議和壓力,決不廢掉霍成君的根本原因。
那一日霍光進宮,劉賀向他保證繼承帝位的人有霍氏的血統,深意就在此處。
這也是劉賀對霍光的一種追憶和感恩吧。
而劉柘不負劉賀眾望,是一個合格的儲君。
但是,在張安世的眼中就完全不同了,劉柘不是一個好的儲君——至少不是他心中理想的儲君。
張安世雖然老了些,但是也沒有忘記,他自己可是當年倒霍的主力。
當今天子自然會將其視為功臣,但劉柘登基,會放過張氏等大族嗎?
如今,世家大族衰微了許多,但張安世仍然是天下世家大族的核心。
丙氏、韋氏、蔡氏、杜氏、楊氏……這些力量,聚集在張安世周圍。
他們在大漢向外擴張的時候,也吃到了許多紅利,在安息都護、西域都護、中亞都護和漢東都護都有產業。
但是此消彼長,終究是沒有回到當初在大漢那種舉足輕重的位置。
大漢更強了,這些逐漸落寞的世家大族就更想要回到原來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