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聖,是一個好名字啊。
在原來的時間線上,還真有一個儒家的大儒被冠以宗聖的名頭。
那就是編著了《論語》這本聖人之言的曾子。
但是,曾子被封為宗聖,那都是元朝的事情了,劉賀佔據這個名頭,也不會心有不安。
來日,再將聖賢祠的聖賢擴充幾個就可以了。
當下,劉賀輕輕地點了點頭,心中雖然狂喜,但是說出來的話卻是另一番模樣。
“王傅,朕先是建了聖賢祠,現在又要將自己抬入聖賢祠,恐怕不妥吧。”
王式立刻更是心領神會,其餘還低著頭的儒生和朝臣也立刻心領神會。
他們已經聞到了新的風聲,明白這是要進入到“三請三辭”的環節了。
“三請三辭”是君臣之間達成的一種默契。
不僅顧及到了天子的顏面,也顧及到了朝臣的顏面。
到了這一步,就是走一個過場而已了。
於是,在王式的指揮之下,“三請三辭”的戲碼迅速開幕,又迅速落幕。
最後,在一陣山呼海嘯的“陛下聖賢”聲中,劉賀這個天子,被眾人抬入了聖賢祠,成為了聖賢祠十聖之一。
從這一日起,天子的話就不只是世俗層面的詔令而已了,更是成了有宗教意味的聖人之言。
對於天下臣民而言,就又多了一分新的約束。
至此,石渠閣辯經終於在跌宕起伏和一波三折中結束了。
第一次科舉被定在了今年的九月,與郡國上計同時進行,主考官是韋賢這個“敗軍之將”。
再往後的事情,不管是修建庠學,挑選講席;還是刊印發行聖訓正經,修建先賢祠;又或者是拔擢讀經御史,監督官學私學。
都有內閣和各衙署分頭去辦,暫時就不需要劉賀這個“聖人”來操心了。
曲終人散。
酉時剛到,朝臣和儒生們就帶著不同的心情,盡數退下。
此時已經快要到散衙的時辰了,所以內閣大學士和屬官吏員們也逐漸離開。
石渠閣辯經的過程,會透過詔書和參與者的口口相傳,迅速地在長安城傳開,進而通達天下。
又會掀起許多的議論吧。
議論再多,也成定局了。
這一切,都與石渠閣沒有太多的關係了。
就像漣漪盪漾向四周的時候,落下石子的地方其實早已經平靜下來。
眾人散盡之後,這逐漸暗下來的石渠閣卻還剩下三個人:劉賀、王式和夏侯勝。
當然,還有侍中樊克。
但是此刻他是天子的一支筆,不算是一個人。
“王傅和夏侯公,石渠閣辯經之事,你們二人居功至偉,朕一定要封賞你們。”劉賀看著兩個滿臉倦容的老人說道。
未曾想,這兩位老人卻興致缺缺,並沒絲毫要謝恩的意思。
尤其是夏侯勝,仍然沒有用“正眼”看天子,臉色更是非常複雜。
剛才,劉賀揭穿自己“楚吉”的真實身份時,夏侯勝的驚訝和惶恐與孔安國相比不遑多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