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場的這幾十個人當中,範明友的年齡是最小的,原因也很簡單,作為大將軍的女婿他立功的機會最多,立的軍功也就最多。
除了範明友之外,這幾十個官員裡,與霍光有關聯的人幾乎佔到了一半。
劉賀不得不再次在心中嘆氣,想要把霍氏這棵大樹連根拔起,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大鋤加小鋤,一刻也不能停。
……
未央宮辰時的鐘聲被敲響之後,在“輔政大臣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仲父”霍光的主持之下,小朝議順利地往下進行著。
官員們一一上奏,霍光一一處置。
眾人進退有度,袞袞諸公個個神情自若、侃侃而談,頗有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氣魄。
至於劉賀這個天子,反倒是隻能在上首位默默地聽著,和廟裡的泥塑木偶沒有絲毫的什麼區別。
當然,氣度不凡的仲父霍光表示出了對天子足夠的尊重。
不管官員們上奏的是什麼事情,在最後做出決定的時候,他都會問一問天子的意見。
而劉賀倒是也很知趣,幾乎每一次的回答都是一模一樣的。
“仲父和諸卿決定即可,朕對此事沒有異議。”
好一幅君臣和諧的場面,孝武皇帝如果在天有靈,看著朝堂上這一幕,一定會欣慰的吧。
劉賀話雖然說得不多,但是聽得卻非常認真。
因為這是劉賀瞭解大漢帝國全貌一個最直接的方式,比看史書上那些簡單的文字要生動詳細得多了。
除此之外,從前一天開始,尚書署就會把每日重要的奏書抄送一份副本,送到宣室來。
這也可以讓劉賀對大漢帝國有更直觀的感知。
於是,劉賀將這些新的訊息和腦子裡舊的知識相結合,逐漸對此時的大漢帝國有了一個整體的瞭解。
除了朝堂上霍光把持了朝政之外,經過十幾年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大漢的國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復,百姓也終於過上了粗安的生活,對匈奴等戎狄的戰爭次數也大大減少,因戰爭而死傷的好兒郎也比以前少了許多。
此時的大漢,是百年來最好的大漢。
“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不失是一個公正客觀的評價。
從這一點來看,霍光這個輔政大臣做得很好。
但,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在這太平之下,劉賀看到了一絲暮氣和一份危機。
百姓雖然粗安了,但是他們在天災人禍面前,仍然無能為力,只能像螻蟻一般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