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有些緊張的發言:
“我覺得,文字就是....就是....就是把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讓它變得可以知道了。”
“就是,進行命名....就像是,就像是大橋,沒有橋的時候,大家不知道橋是什麼東西,有了橋之後,知道了橋的語言,但不知道文字,於是為了讓大家都瞭解,就發明了橋這個文字.....”
啟說完之後,周圍的人都開始低聲議論,有人奇怪的表示,這不就是和第一個回答者所說的答案,類似的答案嗎?
確實是沒有什麼新意的。
啟聽到了這些議論,覺得這次回答算是失敗了,但他還想努力一下,於是便道:
“不是的!我的意思是,把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變得可以知道.....就像是....唔...!”
啟有些著急,但很快想到了什麼,立刻道:
“就像是風!風是看不見的!”
“然後,夢也是看不見的!”
“志向也是看不見的!”
“智慧也是看不見的!”
“但是,現在它們變成文字,被寫下來了,就能看到了!”
啟回答的緊張,周圍也沒有人說話了,似乎都在思考,孩子們的接受能力很強,雖然啟描述的不盡詳細,但至少是有個輪廓了。
羲叔點了點頭:“說得很好。”
“這種看不見的東西,就是概念,包括仁義、道德、希望、未來,這些都是一樣的。”
啟撥出一口氣,心裡的石頭落了下來。
但緊跟著,羲叔又問眾人:“文字的意義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文字承載了我們文明的基石,那麼它和文化的關係呢?”
“有了文字,才有了文化!”
這一下大家就都踴躍發言了,從小見大,一步一步的引導,大量文字可以組成句子,句子之中可以寄託情感,或是書寫道德,或是書寫仁義,或是書寫數學化學,或是書寫傳記,或是書寫歌謠史書,這些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那麼最後的文明是什麼意思呢?
名為“公劉”的孩子舉手:
“文字是一粒米,文化是一株穀穗,文明就是一片沃野千里的田地了!穀物能讓人吃飽飯,穀物的殼子可以餵給牛羊豬狗,於是牲口也強壯起來,土地裡有穀物就有蟲子,於是雞就會去吃,吃飽了就會生蛋,人種植穀物,飼養六畜,一群人聚集起來,互相交流,文明就誕生了!”
這孩子的話,讓周圍的其他的孩子,不約而同的鼓起掌來。
簡單易懂,一說大家就都明白了。
啟此時也努力鼓掌,兩隻手拍的通紅,眼中都是羨慕,覺得大一點的孩子能完整且準確的表達自己的看法,他一定是很聰明很聰明的人。
“商貿連同諸夏十方,抵達海外,遠貨於西域,東極于波谷,南至於沃焦,北售於孤竹,這就是文化的傳播,文化傳播開來,文明也就誕生了,諸夏就是這樣,互相串聯起來的。”
說話的這個孩子,是商部落的人,叫做曹圉。
羲叔心裡有數。
公劉,是姬棄(后稷)的曾孫子。
曹圉,是契大人的曾曾孫子。
周部落的子嗣,同時擁有帝夋與帝嚳的血脈,用小見識引導大智慧。
商部落的子嗣,更注重于于文化的交流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