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春秋時期來著,出現這樣的情況,呂武非但不用有任何的擔憂,甚至還要為之感到驕傲。
呂武伸手握住劍柄拔了出來,剛有動作那邊計程車匄就已經出聲制止,只是呂武的動作太快,來不及了。
一柄泛著銅光的劍被呂武握在手裡,他用不解的目光看向士匄,問道:“何事?”
士匄指了指那盤蒸魚。
放在巨大銅盤上的魚已經四散,變成了一塊塊四四方方的魚肉塊,並且看去一根魚骨頭都沒有。
原來劍是用來固定住魚肉的?
“此吃食不可過早拔劍。”士匄一臉的可惜。
昂!
然後呢?
士匄又說道:“阿武不曾聽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呂武當然聽過啦!
這一句話被記載到《論語.鄉黨》上面,全句是: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呂武一邊品鑑青銅劍,一邊聽士匄講緣故。
原來這種蒸魚應該先從尾巴開始吃,下筷每次都要考驗眼力,看看能不能將已經切好卻看不到紋路的魚肉夾起來,吃到露出劍身再對藏在魚腹的劍進行品賞。
這一把青銅劍不含劍柄,長度約在二十五厘米左右,寬度約八厘米,稱之為寬面匕首更合適。
它的劍身兩面都有花紋,並不是後面才銘刻上去,是鍛造時就給形成的紋路。
“此劍乃是魚腸劍。”士匄看來還懂不少?
不過,說起來也是,老范家的歷史比陰氏悠久,士匄比呂武多懂一些稀奇古怪的知識,簡直是太正常了。
呂武臉色比較怪,問道:“魚腸劍?”
魚腸劍在後世很出名的啊!
話說,魚腸劍不是專諸刺王僚的絕勇之劍嗎?楚君熊招給呂武來這麼一出,幹麼呢???
然而,後世窺探古人只能從有限的文獻中去窺探冰山一角,以為很稀奇的玩意,也許在古代是爛大街的貨色。
專諸刺王僚,可能那道菜色就是需要一柄劍藏在魚腹,因為這一件事情太過於有傳奇性質,魚腸劍也就藉此在歷史留名?
根據一些文獻所記載,古人本來就有專門用來吃魚的利器。這是體現在一種吃“膾”的文化上。
呂武在那柄劍上發現了什麼?
他發現這柄劍非常不簡單,製作過程中用了鍍錫和鍍鉻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