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吳國的尿性,等下一次他們打贏楚國,信不信想的是當晉人的爹?
晉君姬周笑眯眯,一直的笑眯眯,拿眼睛看向智罃這位元戎。
智罃則是一臉的嚴肅,問道:“嬰齊(子重)如今仍率軍於吳境?”
子遠一臉怒容地說道:“楚軍不退,收繳舉國舟船,大有深入之意。”
楚國令伊子重率軍先是抵抗吳國的入侵,一點不想跟漫山遍野亂竄的吳軍玩捉迷藏,選擇進軍吳國地界攻打城池,逼迫吳軍回師自救。
楚軍在“鳩茲(蕪湖市)”擊敗吳軍之後沒打算撤軍,國內繼續徵集可用的水上工具,並且還在繼續調動軍隊,一副還要繼續打下去的架勢。
另外,這一次楚軍與吳軍的“鳩茲之戰”是諸夏曆史上首次明確記載的最早水戰。
楚國還在繼續調集舟船?只因為那邊有一條長江。
楚軍可以依靠水運的便利維持輜重等後勤供應,以楚國根本不缺糧食的豪氣,真的想跟吳國玩命為前提,一直耗下去說不定能把吳國給耗沒了。
現在肯定是吳國明顯是被楚國繼續搞大動作給嚇到,才有子遠北上來到晉國求救命。
晉國的領導班子臉色各不相同,極可能有“卿”壓根不知道“鳩茲”在哪裡,失去“鳩茲”對吳國又意味著什麼。
另外,子遠只說吳軍戰敗,沒有提到吳軍損失了多少,吳國又還能集結多少兵力跟楚國交戰。
智罃溫和笑著說道:“我(國)必不看楚國逞兇。只是……吳國尚有可戰之兵幾何,吳君是何態度?”
子遠說道:“寡君深恨楚人,絕不妥協於楚國。”
兄die,你倒是說說,楚軍真的玩命為前提,吳國有沒有把握頂住啊!
別搞得到時候晉國集結大軍南下,走到半路聽到吳國已經投降的訊息。
當然,以吳國對楚國的恨意,說什麼都不可能投降的。
話又說回來,楚國到底是對吳國幹了什麼事,怎麼能讓吳國這麼恨楚國啊?
智罃看似態度明確,實際上沒有給任何的準話,一陣侃下來也不知道子遠到底聽懂了沒有。
國君全程沒有插話,連帶其餘的“卿”只帶眼睛和耳朵地一語不發。
晉國現在的情況有點小複雜,先是打了一場損失不小的“鄢陵之戰”,後面國家發生超大動盪,一下子沒了兩個卿位家族,中小貴族其實也莫名地消失了一些。
再來是,近十來年晉國每年都在用兵,甭管到底有沒有跟哪個國打起來,整兵出戰就會出現消耗。
比較現實的還有另外一件事情,沒了那麼多家族,封地和人口被接盤沒錯,各家難道不需要在接盤後進行經營的嗎?
漸漸地,子遠懂了智罃的內涵,臉色變得越來越差。
他說道:“我國與晉國於‘鍾離’會盟共討楚國,寡君信賴晉國,歸國當即整軍備戰。如今楚軍肆虐吳境,晉國便要冷眼旁觀?無怪齊、魯、宋、衛捨棄晉國。”
這裡需要捋一捋時間線。
那次“鍾離會盟”發生在周簡王夷十年(公元前576年)。
晉國與楚國爆發“鄢陵之戰”是在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
然後,吳國這一次入侵楚國是發生在周天子登基的元年(周靈王一年,公元前571年)。
從結盟約定一起攻打楚國,到吳國真的有動作,時間間隔達五年之久。
現在拿結盟說事,晉國與楚國爆發“鄢陵之戰”時,沒見吳國有什麼動作。
所以,吳國人全員樹懶的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