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馬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說白了就是,不但要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指令,脾氣方面也不能爆炸,再來就是習慣突發狀況。
比如,成群衝鋒模式,又或是沒有密集恐懼症,敢於迎頭而上。
這些都需要在戰馬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
導致的是,馬一旦超過兩歲,已經無法成為一匹戰馬。
沒有打小就培育的馬,看上去再怎麼的雄壯威武,除非騎它的人足夠剽悍也不怕死,要不還是悠著點吧。
得知這一個事實後的呂武很是抑鬱了一把。
他還想著某天去草原抓野馬王來當坐騎,明白再好的馬沒有培訓也無法當戰馬來用,心裡不止一次埋怨“演義”故事騙人。
陰氏在開始之初很貧窮和破敗。
等待呂武將家族發展起來,尤其是打了兩波狄人之後,不再出現缺乏肉食的困擾。
現在?
陰氏的牛羊加起來是以數十萬的單位在計數,並且一直在持續增漲中。
馬匹被進行細分,啃草的馬用來耕地、拉車,葷素搭配的馬用來騎乘,總數有個三萬匹左右。
呂武想搞正兒八經的騎士,並且已經在做。
一開始是用選拔招募的模式,搞得實驗性質的騎兵隊裡面狄人和戎人的數量比較多。
慢慢地,他改為強制模式。
怎麼個強制法呢?
就是選出一個“士”階級的家庭,以租借的模式分配至少一匹戰馬,老子學不會就讓兒子學,反正一家必須出現一名騎士。
這個模式已經搞了快五年,由開始之初的一百,增加到現下的近兩千。
不過,凡事都是從摸索走向成熟。
呂武給弄出了馬鞍、馬鐙和馬蹄鐵,目前麾下能夠被稱為騎兵的數量也就不到五百,其餘頂多就只能算是騎馬步兵。
再算上不是“士”階層……,也就是非“徒”的那一批“羨……”,也就是臨時領主武裝,陰氏能騎馬作戰的人數有個接近五千的數量。
算起來也是呂武太過於講究,要不然能騎馬作戰的人數遠遠不止五千。
五年的時間取得這樣的成果,呂武並沒有感到滿足。
他琢磨著,什麼時候陰氏能拉出一個騎兵“軍”才算是真正的牛逼。
現階段他的目標比較明確,再花一年左右的時間,搞一個騎兵“師”出來,再拉上戰場看看成果。
開始搞騎兵了,一些服飾方面肯定也要跟著改一改。
陰氏剛崛起不久,人也是剛剛歸於陰氏,沒有什麼頑固派和保守派,幾乎是呂武說怎麼整就那麼弄,阻力啥的並不存在。
他當然不會大張旗鼓,卻把“胡服騎射”這個成就給搶了。
話又說回來,現在“胡”這個泛民族體系還沒有出現。
諸夏看世界的目光,中央必須是自個兒,再來就是北狄、西戎、南蠻、東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