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大漢天下,由五方諸侯瓜分。這五方諸侯的勢力有強有弱,並不相同。
若將此時的五方諸侯做個比喻,北方的曹操和韓成,勢力最為強大,可以稱之為兩頭猛虎。
他們的勢力之所以如此強大,除了他們自身的努力之外,和北方的人文地理環境,也是密不可分的。
這時候的北方,人口密集,人才眾多,長江以南的諸侯是可望而不可及啊!
位於江東的孫權,最多可以稱之為一隻餓狼。
因為這時候的南方,並不是現在的南方,發展程度很一般。不論是糧食的產量,還是人才的多寡,和北方相差甚遠。
若沒有長江這道天塹,憑著孫權從父兄手中繼承的那點勢力,怎能讓他如此安穩的掌握住揚州六郡?
單隻猛虎可霸天下,但單隻餓狼,最後大多是餓死的結局。
群狼可戰猛虎,但若一隻餓狼和一頭猛虎相爭,可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至於最後的荊州和益州,連只餓狼也算不上,最多隻能算是‘兩條看門狗’而已。
是而,對孫權這只不上不下的‘餓狼’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讓北方的兩頭兩虎不斷相爭,保持平衡;讓南方的兩條狗不斷相鬥,互有損傷,然後從中得利。
打的越久,孫權是越有利!
關於荊州的歸屬,孫權是真的不用著急,這個時候出兵,真的不是最佳時機。
即使劉備的能力再強,在和劉琮進行一番大戰之後,也必然是個元氣大傷的局面。
到那時候在動手,豈不更加省力?
然而,這天下的諸侯,有幾個能等的起,又有幾個能看的清。
從剛一開始之時,周瑜就明白了這些,故而建議孫權出兵北上,進攻徐州。
一是讓兩頭虎繼續相爭;二是讓兩隻狗繼續相鬥。
但孫權不會這麼想啊。
在孫權的心中,他自己也是一頭‘猛虎’。應該和曹操、韓成兩人,平起平坐。故而一時間猶豫不決。
直到曹操的使者王朗到來之後,孫權才同意了周瑜的建議。
但是,韓成的一封詔書,又讓孫權再次改變了主意了。
至於這一次的出兵討論,周瑜並沒有據理力爭。
因為他知道,爭了也沒什麼用,他是爭不過的。
論領兵打仗,十個張昭也不是自己的對手;但論言辭犀利,十個自己也不是張昭的對手。
但說到底,讓周瑜放棄最後爭論的人,卻是魯肅。
......
魯肅,字子敬。
年少之時,便和周瑜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那時的周瑜任居巢長,聞魯肅之名,便帶數百人來拜訪,並請他資助一些糧食。
當時,魯肅的家中有兩個圓形的大糧倉,每倉裝有三千鬥米。
當週瑜剛說出借糧之意時,魯肅毫不猶豫,立即手指其中一倉,將其贈給了周瑜。
經過此事,周瑜確信魯肅是個與眾不同的人物,便主動與他相交,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周瑜向孫權推薦了魯肅,說他有才幹,可為輔佐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