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詔書而去的,還有一封韓成的親筆書信。大體的意思是:我韓成平定北方,你孫權拿下荊州。我們雙方,互不干擾,劃江而治,平分這萬里江山。
這是韓成給孫權畫的一張大大的‘餅’,逼著孫權出兵荊州。
對孫權這樣的人來說,最難抵擋的誘惑,便是權利的誘惑。
韓成的這封信,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
荊州內戰之時,揚州丹陽郡建業縣城
一座諾大的府邸中的大廳裡,孫權及其手下的眾臣皆在其中。
孫權坐在首座之上,手下的謀士大臣,分坐在左右兩側,形成‘涇渭分明’的左右兩列。
這兩列的大臣,在有意為之之下,分成了兩派。
一派,是以周瑜,魯肅等人為首,他們的中心思想是趁奮武軍剛剛取得徐州之際,根基不穩,迅速出兵,拿下徐州的一郡半縣,作為北上的**;
一派,是以張昭,虞翻等人為首,他們的中心思想是趁荊州內亂之時,出兵佔領荊州,然後在向西圖謀益州,這樣,無論曹操和韓成中的誰得到了北方,都能和孫權劃江而治,平分江山。
這兩派,都有一個出兵方向,不能相容。
從一開始的政見不合,爭論不休,到後來的惡語相加。
讓在中間做決定的孫權左右為難,到底是西進,還是北上呢?
孫權明白,讓手下的群臣分成兩派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自己性格上的優柔寡斷,主要還是因為江東的兵力不足而導致的。
若此時的孫權的手中有五十萬大軍,何須分那一路用兵?兩路同時進攻不香嗎?既有面子,還有裡子!
與此同時,孫權還不能處置這些‘沒有禮貌’的大臣。
畢竟這兩派的大臣,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他們為的,都是江東‘開疆擴土’的大業,而不是自己的一己之私利。
今天,是第三次討論出兵之事了。
大廳內,孫權並未起身,但依舊是威嚴十足,讓整個大廳之內,鴉雀無聲。
只聽孫權對著臺下眾人嚴肅地說道:“諸位,從開始討論出兵之際到現在,已經半月有餘了!
兵法上說:戰爭講究兵貴神速;但是,我們卻因為出兵方向的問題,而耽誤很久了。
這就有可能讓我們錯失了很多機會。
故而今天,我將大家召來,就是為了定下一個方向,迅速出兵。
無論是北上還是西進,我們都要出兵啊!
在等下去,我們還是隻有揚州六郡的江東啊。”
眾人看見孫權這一本正經的樣子,便知道了,一場‘口水大戰’,即將要來臨了。
當孫權的話音剛落,坐在孫權左側下首的第一個位置上的英俊男子起身說道:“主公,屬下以為:行的正,才能走得穩啊!
若我們沒有任何正當理由就向西攻打荊州,在‘大義’上就失了先機。
沒有‘大義’,我們的出兵便不是名正言順的了。
韓成和曹操,都不是隻甘心屈居於北方之人,時機成熟之後,定然會率軍南下。
若因為我們攻打荊州,而給他們落下口實,對以後,恐怕不利啊!
而我們北上徐州,則不會面臨這樣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