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順的‘護主心切’,讓曹操不得不在分出一支一萬人的大軍前來抵擋高順先鋒部隊的進攻。
故而,圍困韓成的曹操軍從五萬人馬變成了四萬人馬,韓成方的壓力大減;曹操方的壓力大增。
為了應對此番改變,曹操軍的中軍主將由夏侯淵變成了曹操。
畢竟這樣的大戰,一個指揮不慎,便會被韓成等人破陣而出。
突然增加了這麼大的難度,曹操必須是當仁不讓。這不是不信任,這是能力高低的體現。
在曹操的親自指揮之下,雖然戰鬥的過程依然是險象環生,但是總算還是不辱使命:韓成的這兩萬騎兵,仍然還在曹操軍中軍陣型的圍困之中;高順的先鋒部隊,仍然也在曹操軍中軍陣型的圍困之外。
......
兩個人打仗,在不是勢均力敵的前提之下,很快便能分出勝負。
但十幾萬人打仗,可就沒那麼容易的分出勝負了。
不知不覺之中,太陽開始降落了,時間也已經到達了傍晚時分。
由於沒吃午飯,雙方計程車兵皆處於飢腸轆轆的狀態,再加上經過了一日的激烈大戰,雙方士兵的體力也消耗殆盡了。
這就使得雙方的大戰,徹底處於膠著狀態。一時間,勝負難分!
而且在這種情況之下,雙方拼的已經不是最後的勇氣和戰鬥力了,而是一口氣—誰能堅持下來,誰便能取得最後的勝利的‘這口氣’。
......
雙方對戰的這種事情,身為手無縛雞之力的軍師—荀攸和程昱,是幫不上什麼‘正忙’的。為了他們的安全,反而還要分出一部分士兵來保護他們。
然而,此時的兩人,卻是心急如焚的狀態。
正在指揮戰爭的人,不免會產生‘身在此山中’的感覺。一是因為沒有精力想別的;二是因為沒有時間想別的。
但身為旁觀者的軍師,卻將此事看的十分明白。
雖然此時的奮武軍處在曹操軍的圍困之下,但是並不代表奮武軍輸了,雙方只是膠著而已,奮武軍隨時都有翻盤的可能。這是戰場上的狀態!
除此之外,此戰還有此處戰場之外的因素。
曹操軍的兵力,就只有這麼多了,後方是沒有任何援軍的。
但對面的韓成,卻是不一樣的:別的不說,就在壺關之內,就有不少援軍。而在壺關西側,有沒有埋伏的人馬就不知道了。
選擇儘快地結束戰鬥,是此時曹操最好的選擇。遲則生變啊!
可是,大戰進行到現在這種情況,是曹操想結束就能結束了的嗎?
若曹操大軍一撤,奮武軍的騎兵必然會趁機追趕。
到時候,可就不是輸一仗這麼簡單的了;曹操軍的人馬死亡,必然是成千上萬的。
這代價,誰能付得起?
還有更主要的一點是,現在的曹操,真的很忙,沒有一丁點的時間來聽他倆分析。
故而,他倆只能將著急的情緒轉變成對天祈願,祈禱曹操軍能戰勝奮武軍;同時,祈禱奮武軍沒有援軍。
時間,不會因為任何一個人而等待,整個天空,逐漸地黑了下來。
夜幕之中,戰場之上,瞬間亮起了無數的火把。
整個戰場,被這些火把照的錚明瓦亮。
誰說星星之火不能燎原?
那只是因為星星之火不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