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的雙方,各有依仗。
曹操軍憑藉的,是其比奮武軍多出來的兩萬人馬,也就是所謂的數量上的優勢;奮武軍所憑藉的,是其麾下的眾多騎兵,也就是所謂的質量上的優勢。
故而,也可以說這一仗是‘質量’和‘數量’的對決。
到底是曹操軍的‘兵多’能贏,還是奮武軍的‘兵強’能贏?
但這件事情,無法進行公平的比較,因為曹操軍中,存在著破壞平衡的東西—‘虎豹騎’。
其實,仔細想想,這世間哪有公平的事情?
既然遇到了不公平的事情,那麼,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這種‘不公平’。
這是唯一要做的,正確的事情。
......
九萬大軍加七萬大軍,一共十六萬大軍在盤龍坡混戰著。
要說最勇敢的部隊,一定是高順和于禁所率領的先鋒部隊。
‘勇者為先’,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畢竟這樣的大戰,無論是攻擊方,還是被攻擊方;無論是進攻者,還是防禦者。
他們都要從先鋒部隊的身邊經過。
這就導致了先鋒部隊即攻不進去,又退不回來,處於尷尬的位置之中。
處在這個位置,可不是什麼好事。大戰進行多久,他們就要戰鬥多久。
身為在整個軍隊之中,戰鬥時間最長的部隊,怎麼能不是最勇敢的部隊?
要說戰鬥最精彩的部隊,則是左右兩側的騎兵對戰了。
即使奮武軍的兵力沒有曹操軍的多,韓成也毫不猶豫的安排了四萬大軍對戰曹操軍的兩萬騎兵。
騎兵,無論對哪方勢力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存在。
四萬對兩萬,兩方的那方,怎麼算都是沒什麼勝率的。
但是,若在兩萬那方加上五千‘虎豹騎’,結果可就不一樣了。
‘虎豹騎’,這種讓人印象深刻的部隊,關鍵時刻,總能發揮不可估計的能力!
事實也正如韓成所料想的這樣,曹操不會放任自己的兩萬騎兵被奮武軍吃掉。於是乎,曹操便讓五千‘虎豹騎’加入了左右兩側的戰鬥。
大混戰的左右兩方,一匹匹戰馬呼嘯著擦身而過。
戰馬經過之處,必有一方之人,掉落於馬下,或死或傷!
這就是戰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戰爭。
‘虎豹騎’的將士,不僅速度快,而且戰鬥力強,在大戰之中,完完全全地扮演了‘屠殺者’的形象。
凡是‘虎豹騎’戰士所到之處,奮武軍的騎兵,皆是傷亡慘重的景象。
作為奮武軍的騎兵的主將—趙雲和黃忠,再一次見識到了‘虎豹騎’的勇猛,怎能讓他們如此猖狂下去?
是而,兩者紛紛採用自己的手段進行反擊。
一者單槍匹馬,策馬殺入‘虎豹騎’陣中,一回合之間,便斬殺‘虎豹騎’戰士三五餘名。
強悍的‘虎豹騎’將士,對於一般士兵來說,是無可匹敵的存在;但對趙雲來說,則毫無壓力,猶如砍瓜切菜一般。
另一者,則聚目會神,張弓搭箭,在幾個呼吸之間,便有三四名‘虎豹騎’戰士落馬。
敏捷的‘虎豹騎’將士,對於精通射箭計程車兵來說,是難以射中的;但對黃忠來說,是不存在躲閃過去的現象的。
二石半的巨弓所攜帶的強大力量,讓‘虎豹騎’的將士無法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