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這樣,城中有沒有埋伏還有什麼探討的意義呢?我安排一支人馬入城,一切不都清楚了?”
雖然曹操表面上說沒什麼,但程昱知道:曹操是採用了荀攸的建議。之所以這麼說,只是為了在眾軍面前給自己保留點顏面罷了。程昱對曹操的此舉動,甚為感激。
曹操可不是袁紹那種優柔寡斷之人,很快便能決定事情,然後付之於行動。
於是乎,曹操立即安排一將領,率領其部眾,前往邯鄲縣城中,試試‘水的深淺’。
曹操安排的這個將領,是一個叫做昌豨的人。
這個昌豨,原為黃巾賊寇。和孫觀、吳敦、尹禮三人,合稱為‘泰山四寇’。
昌豨與其餘三人不同,昌豨曾經被孔融招降過,也被陶謙招降過,最後歸順了呂布。但是,在曹操進攻徐州呂布之時,昌豨又轉投到曹操的麾下。
在曹操與韓成爭奪袁紹的地盤之時,因為無暇顧及昌豨,昌豨便再一次反叛了。
待與韓成的戰爭結束之後,曹操令大將於禁和夏侯淵率領三萬人馬討伐他。
于禁和夏侯淵都是曹操麾下的得力干將,進入到昌豨的地盤之後,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把昌豨包圍在徐州的東海郡合鄉縣內。
數月之後,昌豨軍隊的糧食斷絕了,便再次選擇了投降曹操。
曹操身為人主,要心胸寬廣,有容人之量,故而再次接納了昌豨。但在心中,對昌豨多次投降和背叛之事,依然是耿耿於懷。
畢竟,我的寬容是保你不死,但不是你一次一次的欺騙我的理由。
故而,在這一次出征之時,曹操便將昌豨和他的人馬帶了出來,就是想找個理由,借韓成之手,殺了他。
這樣,至少在表面上,大家都能過得去。
現在邯鄲縣的韓成,正好給了曹操這麼一個機會,曹操焉能棄之不用?
昌豨對此安排,雖然是心有怨言,但不敢表明。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緩緩地朝著邯鄲縣城而去。
昌豨有著自己的‘小算盤’:進了城之後,一切隨機應變。若有埋伏,立即投降;若沒有埋伏,則立即帶著人馬進攻。首功是我的,誰也搶不去。
邯鄲縣城之上的韓成,看著昌豨的大軍緩緩而來,不由地在心中怒罵一聲:“大爺的,這空城計真的能騙人嗎?
為啥此時的曹操,一點中計的感覺都沒有啊!反而派大軍來試探一番。
現在的自己,能試嗎?一試不就露餡了?幸虧我早有準備啊。要是原封不動的照搬書上的安排,今天就是自己的死期啊。”
其實,這事也怪不得韓成。
空城計,沒有韓成想象的這麼簡單。
......
首先,從司馬懿這面來說,《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到底有沒有看穿諸葛亮的空城計之事呢?
答案是肯定的—司馬懿看穿了諸葛亮的‘空城計’。
當時,馬謖丟失了街亭這座極其重要的關口,司馬懿只要乘勝追擊,則蜀國可破,諸葛亮也就徹底的兵敗如山倒了。
司馬懿能和諸葛亮戰鬥這麼久,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畢竟,能力不行的那些,都讓諸葛亮玩死了。
司馬懿這樣一位身經百戰的軍事家,他全部的心思都在關注這蜀國的一舉一動,難道還不能分析出來蜀國丟失街亭後城池之中的現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