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軍主將夏侯淵的突然明白,正是因為他想起了郭嘉對他的囑託。
臨走之時,祭酒郭嘉曾對夏侯淵說過他和韓成之間的約定。
“渤海郡內的袁尚軍歸奮武軍,平原郡內的袁尚軍歸曹操軍。至於能不能變成自己的俘虜,就看自己軍隊的能力了。
而袁尚軍的大量輜重,則是由雙方共同派人看管,最後一起平分。”
這個約定,看似公平。
實際是,對此時的曹操軍十分有利,因為曹操軍變相的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
雙方單論兵力,曹操軍只有三萬人馬,而奮武軍卻有五萬人馬,好像奮武軍的優勢更大一些的樣子。
但是,一場大戰不能光看己方的兵力,還要看對方的兵力。
奮武軍面對的是最精銳的五萬袁尚軍,而曹操軍面對的只是一般的五萬袁尚軍。
大戰過後,奮武軍的人馬定然會是損失慘重的局面;而曹操軍的人馬卻還能擁有一定的戰鬥力。
此消彼長之下,雙方將會達到一個暫時的‘勢均力敵’的平衡狀態。
若稍有不慎,奮武軍的勢力可能還會更小一些。
沒有了實力,卻還想平分輜重,簡直是痴人說夢。
公平,是建立在實力之上的。沒有相應的實力,哪裡有相應的公平?
能讓你奮武軍順利的回去,就已經是曹操軍的仁慈了。
然而,此時突然出現的三萬騎兵,徹底的扭轉了這個平衡的局勢。
無論你們怎麼算計,我八萬大軍在此。
這八萬大軍,除了一萬精銳的‘破陣軍’之外,還有六萬騎兵和一萬普通士兵。
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就是這麼囂張,只因為我有實力!
面對此時的奮武軍,夏侯淵只希望雙方能夠按照約定老老實實的進行,別再出一些‘么蛾子’了。
此時,夏侯淵的心情是即高興也後悔的。
高興的是,自己的曹操軍只需和三萬袁尚軍對戰,憑藉曹操軍的戰鬥力,定能完勝。
後悔的是,若自己反應在迅速一點,在騎兵剛開始驅趕之時,就迅速的出兵阻止,估計還能挽回一些局面,多弄一些俘虜。
不會像現在這樣,在此戰中,最多隻能獲得兩萬俘虜。
曹操軍費了好多的人力,物力,結果就這麼點收穫,鬱悶啊!
雙方還有約定,不能強上,更加鬱悶啊!
強上,還打不過,鬱悶到了極致啊!
此時的夏侯淵,既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難過,又是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的困境。
只能透過大罵一聲,從而來發洩心中的憤怒之情。
不管夏侯淵怎麼想,雙方的大戰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