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不管多麼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思考之中,一定會出現個別的錯誤。
雖然郭嘉的智力已經達到了這個世界的頂端,但是此時郭嘉的身體,正處於很差的狀態,確實很難做到專注的思考一件事情。
郭嘉一不小心忽略了一點,就是袁譚和韓成的關係。
郭嘉粗略的懷疑:韓成和袁譚只是暫時性的‘合作關係’,最後必然會有生死一戰。
袁譚並不是個傻子,怎麼會平白無故的增加韓成的勢力呢?
畢竟韓成的勢力越大,他袁譚死的越快。
故而對於韓成在青州的三萬騎兵,袁譚定然會竭盡全力的阻攔,不讓他們到達渤海郡。
‘想通’了這些的郭嘉,並未在袁譚和韓成的關係上做太多的思考,便直接將任城郡的兩萬曹操軍撤回到了清河郡。
殊不知,韓成和袁譚之間,除了暫時性的‘合作關係’之外,還有另一重關係—欠債人與債主的關係。
袁譚欠了韓成兩萬匹戰馬沒還。
這種極其重要的戰略性物資,可不是說不還就不還的了。
更何況,袁譚還指望著韓成的奮武軍和他一起抵抗來自南面的曹操軍呢。
故而袁譚對韓成是有求必應。
當韓成接到郭嘉的‘合作’之信之後,便立即和司馬懿仔細商討了一番。
這兩人皆是謹慎之人,當機立斷的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讓張繡率領那三萬青龍軍前來渤海郡助戰。
打仗嗎,兵力越多,優勢越大。——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當韓成將這個要求和袁譚一說,袁譚立即表示同意放行,並且給奮武軍提供了一部分糧草,以作資助大軍之用。
是而張繡的三萬青龍軍,就這麼靜靜悄悄地來到了渤海郡奮武軍的大營。
渤海郡的奮武軍一共有五萬大軍,面對十萬的袁尚軍兵馬,還真有點打怵。
不是怕‘打不過’,只是怕‘吃不了’。
故而才需聯合曹操軍,一起出兵拿下袁尚軍。
但有了這三萬青龍軍,韓成便有了‘單殺袁尚’的底氣,同樣也做出一個成年人的選擇。
袁尚的這十萬大軍,我不要五萬,也不要八萬,我全要!
至於袁譚這麼做,也有無可厚非的原因。
畢竟對於此時的袁譚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青州的穩定發展。
三萬青龍軍在青州境內,怎麼穩定青州?
不如趁此機會,禮送出境,大家各取所需,豈不圓滿?
......
袁尚大軍出發了三個時辰之後,他的半數人馬就已經越過了平原郡和渤海郡的邊界線。
但此時,奮武軍並沒有按照先前的約定,發動進攻。
曹操軍瞬間急眼了。
這一戰,韓成需不需要打,曹操軍是不知道的,但曹操軍是必須要打的!
打的是士氣,打的利益。
從大的方面說,此次的冀州之戰,韓成已經拿下了冀州北方的四郡之地,而曹操軍只得到了一個小小的清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