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敵當前,袁紹心中的沮喪之情轉眼即逝。
看到面前突然出現的八萬大軍,袁紹的心裡是十分疑惑的?
這麼多的奮武軍人馬是從哪裡來的啊?
在逃跑的路上,袁紹曾經暗自盤算過:奮武軍出城阻攔自己回冀州,這是必然的。
在幽州的奮武軍,總共十萬多一點,不到十一萬。
但無論如何,在漁陽縣城內,至少要留下一萬人馬防守吧。
第一波襲擊,大概用掉了一萬人馬吧;
第二波襲擊,大概也至少用掉了一萬人馬吧;
第三波襲擊,大概最少也在一萬人馬吧。
可是,面前的這整整齊齊的八萬人馬,可怎麼解釋啊?
難道張遼會法術,是‘神兵天降’,或者是‘撒豆成兵’?
當張遼令八萬大軍發起進攻之時,這巨大氣勢,讓袁紹瞬間清醒了:“這不是幻覺,這是實實在在的八萬大軍。”
怎麼會有這麼多人馬呢?
這自然是沮授的謀劃安排。
“謀士皆會‘誅心計’,一步前路一步坑”啊!
袁紹的優柔寡斷,決定了他定然會錯過撤兵的良機。
而在真正撤退的時候,定然又是那幅‘草木皆兵’的樣子。
這點,不僅被沮授猜到了,還被沮授利用到了。
故而,第一波襲擊袁紹的軍隊,僅僅只是一個奮武軍的別部司馬帶領著一千餘人造成的‘假象’。
一擊而退,並不做過多的糾纏。
但這時的袁紹,心裡是慌張的。
他只想趕緊逃走,哪有心思研究這些細節啊?
故而便讓臧洪追擊了一段距離之後,見其不能再次阻攔自己的大軍南下,便讓臧洪放棄了追擊。
讓奮武軍的‘假象’變成了‘真象’。
至於漁陽縣城內,確實如袁紹料想的這樣,僅僅留了一萬人馬防守。
兵少,不得已而為之。
而第二波的閻柔和第三波的趙孚和劉豹,率領的人馬,卻沒有袁紹猜的那麼多。
每一波襲擊,也僅僅是五千人馬而已。
故而在此時此地,才能出現整整齊齊的八萬人馬。
讓袁紹大吃一驚。
漁陽縣城下的袁紹軍,共有十七萬左右的人馬。
大營留了一萬;阻擋第二波襲擊留下了一萬;阻擋第三波襲擊留下了一萬。
此時袁紹的手中還有十四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