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袁紹對田豐所說的收尾建議並不是很滿意,但對田豐所提出的立即撤軍的建議還是十分贊同的。
況且這兩個建議又不衝突。
‘秋後算賬’的方式,比較委婉,而且十分有效果,正符合袁紹的心意。
故而袁紹命令大軍撤出涿郡,只能將涿郡拱手相讓給韓成了。
撤出涿郡的袁紹大軍並沒有直接回到冀州,而是撤到漁陽郡固守。
袁紹又令冀州的軍隊在中山郡一帶集結重兵,擺出一副隨時反撲涿郡的樣子。
這種威懾的行為,雖然聲勢浩大,但並沒有什麼實際性的效果。
因為就算袁紹沒有在冀州的中山郡一帶集結重兵,在剛剛收復涿郡之時,韓成也會派遣精銳軍隊來接手涿郡的防禦工作。
袁紹的行為對韓成來說,就像小孩子打架一樣。
打不過,捱了揍,是不要緊的。
但也要咬著牙哭幾聲,狠狠的罵人家幾句。
因為這樣,感覺自己雖然捱了揍,但是在語言上沒有輸的樣子。
當然,這只是自己的感覺罷了。
對於袁紹禮讓涿郡的行為,韓成毫不客氣地接收了。
在接收之後,韓成並沒有乘勝追擊袁紹到漁陽郡的想法。
一是奮武軍的兵力不足以讓韓成這麼做;二是奮武軍剛剛收服涿郡,一大堆的事務纏身。
此時的幽州,共有三方勢力,最大的依然是佔領漁陽郡、廣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的袁紹;
排名第二的則是佔據代郡、涿郡的韓成;
最後則是佔領上谷郡的劉虞舊部。
在此三方勢力的相互制約之下,幽州境內暫時達成了共存,獲得了短暫的和平。
......
在韓成接收涿郡的三日之後
上谷郡寧縣的太守府的議事大廳內
坐在最中間的一名男子,大約四十餘歲,長著一張國字臉,雙目炯炯有神,留著長鬚,穿一身白色繡袍。
此人正是現在的上谷郡太守—鮮于輔。
這個太守的職位,不是大漢朝廷任命的,也不是佔領大半個幽州的袁紹任命的,而是上谷郡的百姓私自擁護的。
在公孫瓚敗亡之後,上谷郡內無人做主,很多事情都無法處理不下去。
鮮于輔眾望所歸,被屬下的官員和百姓推崇,代行太守之事。
時間長了,大家便習慣了,故而鮮于輔就成了真正的太守。
坐在鮮于輔下首有兩人,其中一人膀大腰粗,面容儒雅,但渾身上下充滿著少數民族才有的彪悍之氣。
此人名叫閻柔,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漢人。
只因年少時被北方的少數民族烏丸族、鮮卑族所俘虜,故而養成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給人一種少數民族的感覺。
不是他想變成這樣,而是他不得不這樣。
一個很小的孩子,遠在異族他鄉,而且地位卑微。
若不熟悉少數民族的習慣,融入少數民族,他怎麼可能活到現在?
至於最後的剩餘之人,乃是一副文弱書生的打扮。
方巾,佩劍,書生的裝飾品一樣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