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謀士聽到袁紹的話後,又前後聯絡袁紹剛剛的所作所為,便都一個個的都心知肚明瞭。
有人曾經說過:身為人主,可以知錯、改錯,但不能認錯。
因為人主需要有自己的威嚴來震懾屬下。
知錯、改錯只需要對自己負責就夠了;但認錯這種事情,需要承認錯誤,對別人負責。
故而很少有人主主動認錯,因為會降低自己的威嚴。
若按照這個人的說法,袁紹就更加厲害了,因為袁紹是知錯、不改錯、更不認錯。
將田豐從鄴城的大牢中放出來,確實表明了袁紹知錯的態度。
但撤兵的行為,可不是其改錯的行為。
是因為經過奮武軍騎兵的一番夜襲之後,袁紹軍的將士們士氣全無,身為‘老大’的袁紹到了不得不撤兵的地步,和袁紹改不改錯沒什麼關係。
至於袁紹曾經說過的:此次戰敗都是他的責任。
大家都知道,也就那麼聽聽罷了,這主要是袁紹為其兒子袁尚找個推脫的理由罷了。
這像是認錯的行為,但僅僅只限於‘像’字罷了。
按照這樣算下來的話,袁紹的知錯行為也不是真心的,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形勢所逼。
因為一名真正的人主,對於此事絕對不會這樣處理。
既然知錯,就要大大方方的改錯。
而不是悄悄的命令一個士兵,將大才之人—田豐從大牢中放出來,然後直接接進州牧府。
看似讓人好生侍奉,實則不就是擔心田豐出去亂說話,找個藉口將其軟禁嗎?
這不是改錯的做法。
至於認錯,也就只是想想罷了。
袁紹軍被奮武軍趁著夜色偷襲了一番。
這不是統軍主帥鞠義的過錯,反而鞠義的處理方式,讓人無可挑剔。
若仔細論的話,趙郡的袁尚知情不報,貽誤戰機的責任更大一些。
不能因為袁紹的偏愛,而將袁尚的錯誤一筆抹去。
在退一步講,即使不捨得處置袁尚,也至少有個態度,讓手底下的人知道,袁紹是賞罰分明的,而不是任人唯親的。
可惜的是,袁紹沒有這些。
因為對袁紹來說,能知錯就已經很優秀了,至於改錯,主要看心情;認錯,那是瞎想。
眾謀士也鬆了一口氣,至少現在可以不用在繼續沉默下去了,可以開口說話了。
一時間,眾謀士對袁紹提出來的斬殺冀州境內燒糧草的一萬奮武軍的計劃,都一致的表示十分贊同。
才思敏捷的許攸在幾個呼吸間便整理好了語言,率先出列說道:“我們可以派遣重兵,將黑鴨山團團圍住。
不出一個月,這萬餘名士兵的糧食就會消耗殆盡。
到時候,這萬餘人就像是砧板上的魚肉,任由我們宰割了。”
許攸的‘老對頭’辛評出奇的安靜,並沒有發出任何反對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