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不是兒戲。
每個統軍主帥的每一個命令,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方能下達。
因為在一場大戰中,一個錯誤的決定,代價也許就是幾萬條人命,誰都賠不起。
這也是為什麼在歷史記載中,三國時期名將輩出,但有統軍帥才之人,卻寥寥無幾的原因。
因為種種因素的限制,故而交戰雙方同時退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奮武軍撤軍了,袁紹軍也撤軍了。這決不是偶然碰到的,雙方必然都有一些不得不退兵的理由。
奮武軍撤軍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目的達到了。
這一戰,韓成選擇出戰對敵的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奮武軍將士們計程車氣,讓奮武軍的將士們不會因為袁紹的人馬眾多而畏懼,不敢與袁紹軍對戰。
透過現在的結果來看,反應很不錯。
趙雲率領青龍軍衝陣和玄武軍的破陣之舉,讓奮武軍計程車兵們計程車氣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
因為透過這戰場中兩個簡簡單單的小勝,讓奮武軍計程車兵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袁紹軍雖然人數眾多,但當死亡降臨之時,也是會第一時間選擇逃跑的;面對強大的玄武軍之時,也是會死亡的。
既然目的已經達到了,韓成就不想再繼續戰下去了。
然而奮武軍統軍主帥張遼的想法和韓成的想法不謀而合,故而傳令鳴金收兵。
韓成和張遼兩人都知道:雖然奮武軍現在撤軍可能會有一些損失,但如果再戰下去的話,損失將會更大。
雖然袁紹軍是可以戰勝的,但是至少現在奮武軍是戰勝不了袁紹軍的。
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經過一番對戰,袁紹軍大約傷亡了四萬餘人,其中三萬餘人的傷亡是由張燕率領的兩萬軍隊和玄武軍以及朱雀軍的強大攻擊所造成的。
袁紹軍傷亡了四萬餘人,並未傷筋動骨,此時還剩二十一萬大軍。
據戰後統計,奮武軍在此戰中,也至少有了六千餘人的傷亡。
二十一萬對七萬四,奮武軍面前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既然玄武軍和張燕的軍隊已經碰到了一起,那麼迅速撤退,無疑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袁紹軍撤軍的原因也不是很複雜,主要是因為糧路被襲擊,糧食被燒掉了。
糧食,是戰爭的第一要素。
無論主將或者主帥在軍中的威信多高,斷糧三日,必其謠言,斷糧五日,士兵必反。
餓,是戰爭中最大的敵人,但誰都解決不了。
當糧路被襲擊,糧食被燒掉了,敵人情況未明等複雜的訊息傳到正在交戰的袁紹軍中。
得到訊息後的郭圖立即對著袁紹進言道:
“主公,糧食乃大軍作戰之根本。
我們的糧路被襲擊,糧食被燒掉,定是對面的奮武軍的手段。
屬下以為,我們現在要做的當務之急就是立即退兵,然後安營紮寨,派遣大量騎兵,去往糧食出事的地點及其周圍檢視情況。
若我們在此處和奮武軍繼續交戰,則正中了他們的‘下懷’。”
一旁的逢紀聽到,立即出言,對著袁紹勸道:
“主公,公則所言的前面幾句,屬下比較贊同,此番糧道出事,定然是奮武軍做的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