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敢如此的不可一世,囂張跋扈。
是因為劉虞和公孫瓚在之前就已經有了很多矛盾,比如兩人在對待袁術問題的分歧等。
兩人撕破臉皮,也只是時間的早晚罷了。
韓成的信,給了兩人一個撕破臉皮的契機。
其實,兩人間最不可調節的矛盾還是兩人對待幽州北部的少數民族的態度。
劉虞對待幽州北部的少數民族的態度是比較溫和的,能用金錢安撫等柔和的手段,一般不會選擇動武。
但公孫瓚就不一樣了,公孫瓚認為幽州北部的少數民族,不能光依靠金錢來安撫他們。
這樣做,這些少數民族會看不起漢朝,最後的結果也無非是隻讓他們安定一時,並不能永久性地解決問題。
想要永久性的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將這些錢給他公孫瓚招兵買馬,然後由公孫瓚率軍出擊,打的這些少數民族看到公孫瓚就害怕。
只有這樣,幽州北部的少數民族才會徹底的老實。
雖然歷史見證公孫瓚的看法是對的,但具體的做法卻讓劉虞無法接受。
劉虞給北方少數民族的賞賜物品,都被公孫瓚率軍搶了回來。
公孫瓚不僅搶東西,而且還在少數民族的部落中燒殺搶掠。
這就讓十分看重面子的‘厚道人’劉虞有點忍無可忍了。
於是乎,當劉虞收到公孫瓚的回信時,便打算新賬舊賬一起算。
心中想道:“我是幽州牧,幽州的一州之主,公孫瓚竟然已經狂妄到了如此地步,這般的不把自己放在眼中。
若自己再不出兵,待公孫瓚勢力更加壯大之後,眼中就更沒有自己這個州牧了。”
故而劉虞下令召集幽州各郡縣的兵馬趕來薊縣,一舉拿下在薊縣東南邊小城中的公孫瓚。
幽州的百姓縣令都十分信服劉虞,並且願意聽從劉虞的話。
不出五日,劉虞便彙集到了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朝著公孫瓚所在的小城而來。
劉虞雖然沒有戰爭指揮經驗,但卻知道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公孫瓚身邊只有寥寥幾千人,怎麼可能是自己的十萬大軍的對手呢?
勢力大了,就會輕狂囂張。
別人的囂張也許會體現在對敵人的輕視上,但劉虞的囂張體現在追求完美上。
不僅想要嬴,而且還想要贏得正義且贏得漂亮。
在此種心理下,劉虞便連出昏招。
一是在士兵出發之前,劉虞告訴士兵們:“不要過多的傷害到他人,都是我的百姓,我只要殺了公孫瓚一個人就行了。”
二是攻城之時,劉虞愛惜百姓的房屋,下令不許士兵焚燒城池。
劉虞的這兩條奇葩的規定,是出於維護自己體面和官聲。
但這些看起來會增加聲望的‘費操作’,在實際戰場上不僅無法實現,而且還會嚴重束縛軍士的手腳。
故而一座小城,劉虞的十萬大軍卻久攻多日不下。
而公孫瓚早早的從劉虞手下的從事公孫紀處得到了劉虞的計劃,在小城中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在劉虞的大軍連攻三日之後,便讓善於打仗的公孫瓚抓到了一絲機會。
公孫瓚命人在城中放火,並出動敢死隊數百人,乘著風勢和大火,攻向劉虞的大軍。
劉虞的十萬大軍見到大火,混亂不堪,就這樣輕而易舉的被公孫瓚的軍隊打敗了。
劉虞戰敗後又不善於收攏部隊,只能帶領少量人馬逃到居庸縣城據城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