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沮授率軍包圍祁縣之時,龍湊之戰打響了,並且也接近了尾聲。
袁紹採用田豐先示敵以弱,後斷其補給的策略,逼的青州的公孫瓚不得不改變計劃,與袁紹在龍湊城下決戰。
因為被斷了補給,公孫瓚方糧食短缺,軍心不穩;而反觀袁紹方兵精糧足,士氣高昂。
雙方交戰兵力差不許多,故此戰的勝敗便是最前方的戰場,誰能正面擊敗誰,誰就能贏得此戰。
袁紹雖然不喜歡鞠義,但此關鍵時刻,能抗住公孫瓚親自率領的“白馬義從”的人選也就只有大將鞠義和其手下的三千披甲“先登死士”了。
半個時辰後,鞠義果然不負袁紹所望,再次以步兵擊敗了騎兵,而且還是騎兵中的精銳之軍—“白馬義從”。
正面戰場戰敗,公孫瓚只能率領大軍往北潰敗而逃。
待到了幽州漁陽郡與冀州渤海郡的邊境處,公孫瓚看著身後僅僅剩下的兩萬大軍,其中還多有傷殘,早已沒有了當時出兵時的意氣奮發。
此戰大敗,敗的徹徹底底,被袁紹軍殺死或俘虜三萬多人,而且輜重全丟,就連公孫瓚引以為傲的‘白馬義從’也全數殆盡了。
此戰過後,預示著公孫瓚再無兵力南下了。
一代梟雄公孫瓚看著南面的冀州,落下了幾滴“英雄淚”。
所謂‘福禍相依’。正在公孫瓚愁眉不展之時,從冀州魏郡傳來訊息:袁紹的大本營鄴城被張燕率領的“黑山軍”攻破了。
公孫瓚聽到此訊息後,心中憂愁舒展。
立馬派人告訴張燕,讓其將袁紹等將領的家眷全部殺掉,以報自己此戰戰敗之仇。
心中惡狠狠地說道:“袁本初,我讓你贏了我,卻輸了全家的性命”。
然而統領百萬之眾的‘黑山軍’的張燕並不是個傻子,並未聽從公孫瓚的話,而是將袁紹等將領的家眷全部押送到斥丘縣,等著袁紹派人來談判。
這樣做的原因有二:一是公孫瓚的能力已經不能在南下冀州了,對張燕來說,和公孫瓚的合作關係已經可有可無了,沒有必要在聽公孫瓚的話了。
二是自己雖然偷襲鄴城得手,但沒殺袁紹等將領的家眷,這樣做後和袁紹等人還有緩和之地;
若自己真的殺了袁紹等將領的家眷,整個冀州和自己都必然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張燕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他是這麼想的,但袁紹可不會這麼想。
從家庭上來說,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名門世家;而張燕一開始只是個強盜。
袁紹的家人被張燕俘虜,換句話說就是‘世家’被強盜打敗了,這是袁紹所萬萬不能接受的。
而正在此時,張燕派人大力宣傳袁紹家眷被俘之事,張燕只是想提高談判的籌碼,多要點東西;
但聽在袁紹耳朵中,可就不是這個意思的,這是對袁紹的侮辱,是對世家的褻瀆。
世家都是驕傲的,怎麼可能允許家人被一個強盜俘虜呢?故袁紹對張燕的恨意達到了極致。
從此時的心境來說,袁紹剛剛擊敗了北方的霸主—公孫瓚,放眼天下,頓時生出了一種誰與爭雄的霸氣。
然而,就在這種霸氣之下,卻被人告知自己的大本營被強盜佔了。
袁紹想的是:“天下都快是我的了,你個強盜出來湊什麼熱鬧,必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