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盡染說道:“你祖師爺爺是不世出的武學奇才,他們……兄弟三人之中,你祖師爺爺以劍法最為見長,他的這套素琴劍法,由陶淵明的詩文運化而來,當真是驚世駭俗的創舉。”說著臉上滿是肅敬之色。
白衣雪瞪大了眼睛,奇道:“陶淵明的詩文?”
百里盡染手拈鬚髯,點了點頭,道:“正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質性自然,逃祿而歸耕,在‘固窮節’、‘耕隱’中堅守自己的素抱,身心無羈,任真自得,陳師道說他是‘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耳’,蘇東坡則說陶淵明的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陶淵明的詩文,蓋因感情真淳而毫無虛飾,語言平淡而不事雕琢,數百年來備受推崇。你祖師爺本是慧心靈性之人,平生素愛陶淵明,公務之餘常以讀陶詩為樂,久而久之,福至心靈,他竟從中悟出一套高明的劍法來。”
白衣雪心潮騰湧,遙想當年風落問自陶淵明的詩文之中,悟化出一套驚天泣地的絕世劍法,其內心定然也是思如潮湧,不禁悠然神往,嘆道:“祖師爺爺能從陶淵明的詩文中悟出高明的劍法,恐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了。”
百里盡染亦嘆道:“是啊,你祖師爺當真是百年難遇的一位奇男子。”獨自嗟嘆了一陣,方才續道:“陶淵明鶴鳴之士,一生有三大雅好,喝酒、讀書,彈琴,自言‘欣以素牘,和以七絃。’何以是七絃琴?相傳伏羲路過一片桐林之時,見有兩隻鳳凰,從雲中棲落於一棵巨大的梧桐樹上,桐林頓時霞光萬丈。因鳳凰能通天應地,協五音、合九德,非竹不食,非醴泉不飲,非梧桐不棲。伏羲認為其棲落的大樹必為神木,於是找來了能工巧匠,小心翼翼地將那棵梧桐砍來制琴。他法天地之道,將琴的底板作平,面板則是半圓的弧形,取天地上圓而下方之意,按照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琴長三尺六寸五,再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配上宮、商、角、徵、羽五絃,製成了樂器。”
白衣雪道:“因此伏羲造琴,造的是五絃琴?”
百里盡染道:“正是。神農造琴,舜彈琴而天下治,皆為五絃琴。其後文王喪子,加一根弦以制其哀,武王伐紂再加一根弦,共成七絃。陶淵明彈的便是七絃琴。他超然塵外,意趣真古,喝酒是逢喝必醉,讀書卻不求甚解,彈琴則清歌不絕。那一日你祖師爺夜讀《晉書·陶潛傳》,書中寫道,陶淵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友人問道:‘先生彈琴乃是世之妙手,理當撥絃彈奏一曲,以娛耳目,卻為何沒有琴絃?’陶淵明回答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白衣雪面露惑色,問道:“陶淵明一生三大雅好之一,便是彈琴,如何說他‘性不解音’,彈那無弦之琴?”
百里盡染笑道:“問得好。陶淵明自稱‘少學琴書’,把琴與書並重,又說‘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可見他自幼便對世俗事務毫無興趣,只喜歡在彈琴和讀書中消磨時光。他的《歸去來兮辭》中則說,‘樂琴書以消憂’,《時運》中則寫道,‘清琴橫床,濁酒半壺。’顏延之也說陶淵明‘陳書輟卷,置酒絃琴。’他焉能不懂琴哉?陶的《擬古》第五首寫道,‘知我故來意,取琴為我彈。上弦驚《別鶴》,下弦操《孤鸞》。’陶淵明聽了一位高士彈琴,就說上弦音距嶽山近,琴音高亢激越,如夜半雲上孤鶴,唳鳴不已,那叫聲淒厲異常,響徹了雲表;而下弦音近龍齦,琴音較為婉轉低沉,如孤鸞低聲哀叫,如泣如訴。”
白衣雪點頭道:“李太白聽蜀僧彈奏琴曲,寫下‘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說的是自己聽了蜀僧鏗鏘的琴音,自覺內心好像被水洗過一般暢快,洋洋兮若江河!一曲奏罷,餘音不絕如縷,與暮鍾融為了一體,他這才發覺天色已晚,‘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如此說來,陶淵明亦深諳琴道,對琴藝極有研究。”
百里盡染道:“正是。那位高士為何要彈奏《別鶴》、《孤鸞》?他雖是一句話沒有說,但他的琴聲,已經表明了自己的心曲:久別的寡鶴,期盼著和鳴九皋的那一天;離散的孤鸞,也渴望著共棲仙山。陶淵明聽了高士的琴聲,大為感動,也是直吐心曲:‘願留就君住,從今至歲寒。’你看陶淵明聽高士彈琴,聽得如此明白,如何說他‘性不解音’?那真是大錯而特錯了。他有弦不張,有琴不彈,非是’不解音’,他不為人撫琴,只因世間知音難覓,心曲難訴,只好在自己的內心深處自賞真音,而不拘於音聲的外在形跡。正所謂琴雖無弦,而意有餘也。可惜世人懂得其間深意的,寥寥無幾,蕭統、李延壽等人,竟謂陶淵明不解音律。”
白衣雪點頭道:“相識雖眾,但其中卻無一個知心知意的良友,他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心想:“楊草大哥對我赤誠相見,算得是人生的知音良友了。”
百里盡染道:“也有懂得陶淵明的知音,不過卻是後世的,譬如李太白就說,‘大音自成曲,但奏無絃琴’,又說,‘抱琴時弄月,取意在無弦。’司空圖也說,‘五柳先生自識徽,無言共笑手空揮。’本朝的歐陽文忠公也能會其意,他說,‘吾愛陶靖節,有琴常自隨。無弦人莫聽,此樂有誰知?’黃山谷甚至說,‘酒嫌別後風吹醒,琴惟無弦方見心!’只可惜他們的知音之言,陶淵明無法聽到,否則他定然要邀約這幾位異代的知己,在一起暢談琴趣,痛飲一番。”
白衣雪笑道:“李太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寫道,‘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想來也是他向陶淵明發出邀約,想請老先生和自己一起喝酒彈琴吧。”
百里盡染笑道:“你的這個解釋倒挺有意思。不過陶淵明性情淳篤無偽,求於真而不拘於俗,‘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他窮困潦倒,琴絃斷了,無錢去買新的,便抱著那張無絃琴撫撥一番,只要心中有曲,有沒有發出琴聲,又有什麼關係呢?《晉書》上記載,‘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恐是後人臆想附會之語,當不得真。蘇東坡就說,‘當是有琴而弦弊壞,不復更張,但撫弄以寄意,如此為得其真。’不過陶淵明確是好以琴寄意,可知其琴趣不在於音聲。有弦也好,無弦也罷,追求的都是一種意趣,都只是適性任情,表達個人的心曲罷了。”
一席話白衣雪聽了如飲醍醐,心折不已,說道:“前輩胸有萬壑,妙見洞心,發此振聾發聵之語,令晚輩欽佩之至。”
百里盡染哈哈大笑,說道:“錯了,你錯了!老夫才薄智淺,哪能有此等的識見?這些都是你祖師爺爺記載在《金蘭箋譜》‘劍法’一篇的後記中,老夫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
白衣雪怔得半晌,說道:“祖師爺爺能從陶淵明的詩文之中,創出一套高明的劍法,足見其匠心慧眼,更見陶淵明詩文之高妙。”
百里盡染笑道:“非也,非也。你這話也只說對了一半。如果說你祖師爺匠心獨具,能從陶淵明的詩句之中,運化出一套極其高明的劍法來,確是別出心裁的創新之舉,但陶淵明琴尚未張弦,或已得琴中之趣,故而不必撫彈有絃琴,卻非他首創,而是由來已久。《道德經》中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何謂大音希聲?王輔嗣註解道,‘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既是‘不可得聞’,也即是‘無’,正是音樂的本質之美,而非具體的一曲之美。故而莊子也說‘至樂無樂’,他認為,‘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天樂這等的天籟之音,當虛己、心齋、坐忘、懸解、破妄,以使自己與物俱化,遇物便了,精神自可得以逍遙無礙。陶淵明‘撫空器而意得,遺繁弦而道宣’,正是得此真義也,你祖師爺爺亦是由此而有所悟。”
說罷他站起身來,取過長劍,朗聲說道:“雪兒,你看好了。你祖師爺一生孜孜不倦追求劍道,何謂‘道’?佛法言,悟明自性,萬法歸一;儒家言,存心養性,執中貫一;道家則說,性體圓明,抱元守一。道者,大而無外,廣而無邊,無所不有,無所不貫,一無所求,一無所為。”白衣雪聽得熱血沸騰,雖不甚明白,卻也在心中細細揣思其意。
百里盡染用指一彈長劍,劍身嗡嗡作響,猶如龍吟,說道:“‘道’便落在這個‘無’字之上。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相生八卦,有從無來,‘無’恰是道的全部和本質。此套劍法共有九九八十一招,每一招又有九九八十一個變化,可謂應化萬千、通達無窮。陶詩有田園、詠懷、詠史、行役等等,劍法全部從陶詩運化而來,每一招皆以陶詩命名,這第一招便是‘天道幽且遠’……”
他一邊闡說,一邊比劃,待得將這一招的各種細微的變化講解完畢,已是過了兩個時辰。百里盡染收了長劍,問道:“雪兒,你能記得幾成?”
白衣雪略一回思,慚腆道:“晚輩愚笨,只……只記得了三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