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南郊,雁塔寺。
初次進入大殿,青華好奇地打量著大殿內的那座佛像。
佛像巨大,長三丈,寬三丈,高三丈,端坐在大內的中央偏後,幾乎佔了大殿一半的位置。佛像應該是上等石材雕刻而成,然後全身裹著塗抹上各色顏料,看著跟人類無異,只是被放大了數倍不止。
佛像雖大,但卻雕刻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那佛像中佛祖的模樣看著慈眉善目,甚至有點憨態可掬,只是那臉上的笑容,長久地看著,總讓人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佛前放著供桌,供桌上還放著小檀香爐,小檀香爐內的焚香還在靜靜燃燒,嫋嫋的煙氣緩緩上升,在上升的過程中朝著四方擴散開來,消失無蹤。
供桌前還放著三個蒲團,顯然是跪拜之用。
不過,此刻大殿之內除了青華、鳳幽、白芷、秦懷玉和林逸塵五人之外,便是沒有了別人,而這五人則是並沒有一人進行參拜的。相比於其他四人,只有白芷顯得臉色蒼白,隱隱似乎還是受大殿內的佛像的影響,不過比起之前,已經是好多了,再無其他的不適。
雁塔寺的主持方生重新回到大殿,已經是半個時辰之後的事情了。
與方生大師一起同來的,是一名方覺的大師,並沒有其他人。兩人對著青華等人行了個佛禮,便是在佛前上了三柱清香,行了禮之後,才是開始和青華幾人交談。
方生對著鳳幽、白芷滿臉愧色,低頭行禮道:“兩位施主,今日是老衲糊塗,犯了嗔戒,妄動殺念,差點一發不可收拾,還請兩位施主見諒。”
鳳幽和白芷倒也沒有想到這個和尚之前殺伐果斷,現在就能這般低頭認錯,抬頭紛紛看向了青華。
“呵呵,大師說得輕巧,倘若我再遲一步,她兩人便將喪生於大師手中,又豈會是大師說句見諒便能夠的?”
青華冷笑,他也沒有想到這個和尚的態度轉變的如此之快,青華繼續道:“佛門講求普度眾生,何時開始直接行這殺伐之道了?”
方生苦澀一笑,道:“公子說笑,佛門八戒,首戒殺生,自不會行那殺伐之道,破戒破律。普度眾生自是我輩佛門弟子宏願,始終奉行。”
“哦,”青華反問:“那何以今日,大師要痛下殺手?”
方生面上慚愧,搖頭不語,其身後的方覺也一句話都未說。
不論如何,今日雁塔寺方生親自命令一十八名武僧祭了羅漢伏魔陣,試圖抹殺鳳幽、白芷之事,終究是佛門的過錯,青華說什麼,佛門也沒有辦法開脫。
可是今日青華想要的可不僅僅是這樣一個交代就結束了。差點錯殺了鳳幽、白芷,這賬可不能就這麼輕易的了結了。
青華看著對方久久不語,當即道:“那麼,大師,現在還是覺得她兩人可是妖孽?”
方生雙手合十,唸了句佛號,道:“自然不是。”
青華繼續問道:“何以又不是了?”
方生回答道:“尚未行妖之事,自然算不得妖孽。”
方生身後一直未說話的方覺此時卻是站了出來,道了句佛號,然後才道:“今日師兄所行確實欠妥,還請諸位見諒。自近日之後,師兄也已經決心放下俗塵事務,閉關潛修佛理。而白馬寺的諸位師兄弟也將被帶回白馬寺,接受相應的處罰。公子且放心,佛門再不會出現今日之事。”
青華只道:“不夠。”
一旁的林逸塵也走了過來,適時道:“確實不夠。”
方生和方覺看向青華和林逸塵,不知道他們是什麼意思。
青華冷言道:“你們自己處罰你佛門之人,那是你們的事情,我們外人自然不會干涉。可是你佛門傷了我的人,卻只是一句見諒了事,呵呵,你佛門這是以為我的人,是好欺負的嗎?”
說來說去,這兩個和尚都用一句“見諒”就把圍殺鳳幽、白芷的事情帶過了,聽得青華怒上心頭。當日即便是醫治夜清涵,他還迫林逸塵白送了一輛馬車,如今這兩個和尚居然隻字不提。
如果不是自己來的早,鳳幽和白芷恐怕都將魂飛魄散,到時候這些和尚可還會來承認自己的過失?只怕那時候他們還只是認為自己不過是除魔衛道,對外宣稱自己為世間免除一樁禍患吧?
這一刻,大殿內突然感覺到一股寒氣瀰漫,令人不禁打了個冷顫,離得近的方生、方覺更是連連退後了三步才止住。
這一刻,那個之前在外面以一人之力硬接佛門一十八位護寺武僧組成的羅漢伏魔陣的青華又回來了。
這一刻,便是大殿中三尺佛像,那位佛祖的佛威似乎也退讓了三分。
方覺心中驚駭,方生更是心中掀起千層浪。此前在外面,他站在遠處,感受尚不真切,如今站在其眼前,青華的這股氣勢,壓得他幾乎快喘不過氣來了。對方自不是凡人,可是卻有著一副凡人之軀,可這氣勢卻又如淵似海,高深莫測。
這時,國師林逸塵乾咳一聲,打了個圓場,道:“你佛門無識,錯將那兩位姑娘當做妖孽,更是險些將其斬殺,自然應該舍些賠償,才顯悔過之心。”
他和青華認識也不短了,自然也能夠將對方的心思猜個七七八八。
若是對方真的要絕了佛門這一脈,恐怕早就出手了,也就不會等到現在了。當初為夜清涵醫治之事他還是記得的,眼前這位可不是做虧本買賣的人,傷了千層闕的人,哪有被白傷的道理,恐怕這次佛門不得大出血才怪呢。所以方才插嘴說話,他自然也在留意青華的臉色,見其並未有反對之意,想來應該是同意了。
林逸塵說話的時候,方生也看著青華的臉色,見對方似是預設,遂感激地看向國師,他自然知道對方是在幫他們,只是仍然苦笑一聲道:“只是我佛門出家人,素來清淡,並無可堪出手之物。”
林逸塵搖了搖頭,道:“佛門有一物,當對那兩位姑娘大有裨益,應可彌補之前所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