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失敗的可能?
不就是北狄的反撲嗎?
他既是個敢“天子守國門”的皇帝,就不可能怕這麼點事兒。
而黎淮星年紀雖小,卻也行事穩妥,當真沒有讓他失望。
當他以皇帝的身份,再度回到北嵐郡的時候,黎淮星不但考察完皇宮選址,將建造方案正式落定,更是已將“互市”初建。
一開始,哪怕是官方的互市,也讓兩方百姓望而卻步。
但互市的一切相關條理清晰,還每日都有專門的人耐心的、走街串巷下村的講解,更有許多或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或新奇惹眼的貨物在互市出售。
哪怕互市之上的百姓還只是三三倆倆,卻也讓微服而來的皇帝感到滿意。
修葺過的舊王府雖說不如皇宮的一個宮大,可也讓皇帝滿意。
“哎喲,這當皇帝啊,還真如你兒時所說那句,睡得比狗晚,起的比雞早。”老皇帝忽發感慨。
黎淮星微垂的眼裡全是“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他當初明明說的是他當伴讀的時候,而且也不是當皇帝面兒說的,是皇帝自己來聽,還不讓內侍通報的。
簡單說就是“偷聽”,就是這詞也不能用皇帝身上。
黎淮星雖然跟皇家的關系“尚算親近”,可也不敢隨意接這話。
老皇帝也不是非要他搭茬,只是這上了年紀,確實是發現自己精力不濟,哪怕有太醫院的調養。
太醫還說他早年受傷,這北嵐郡天寒地凍的氣候也不利於修養,但說實話,在這住了那麼多年,還真就適應了這裡。
哪怕他也出生在盛京,可就是已經無法適應。
這座煥發新生的王府,暗地裡被圍城鐵桶一般,黎淮星是唯一一個被皇帝留下暫住的——別說是王府,便是偶爾留宿宮中,那隻要皇帝開口,誰也不敢說一句逾矩。
外頭只知道這裡被特許,住進一位從盛京來的大人物,卻誰也不能見到,一應對外“應酬”,都是由黎淮星和一位老管家對接。
直到老皇帝來了又去,又過了數月,才有些許訊息傳來。
說是此前老皇帝聲稱舊疾複發,深居療養,由太子監國一事,真相卻是老皇帝微服私訪,又有意考察太子,這才有太子監國。
而經由這段時間的“考察”,老皇帝覺得太子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又有一顆以民為本之心,堪為明君。
故而,擇日禪位於太子。
老皇帝執政沒幾年,忽然又要換皇帝,百姓不免有些憂慮——縱然有不少老皇帝鐵血手腕的傳聞,但百姓的生活確實是越來越穩定,所以要問老百姓願不願意這個時候換皇帝?
那多數都是不願意的,可好不容易能安穩幾日呢。
但是不少大臣卻是動心思的。
——縱使“一朝天子一朝臣”,但也有“兩朝元老”一說。
與太子共事這段時間裡,他們可深覺得太子比老皇帝溫和的多,他們可算過了一段不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日子。
哪怕不少人也看得出來,這大抵是老皇帝與太子配合唱的雙簧,但既然皇帝都下定決心這麼做了,他們為了日子好過一點,就順水推舟的答應下來,又有何不可呢?
所以,禪位一事,民間還有些悄聲議論,但朝堂之上,除了必要的“挽留”之外,很快,朝臣們都統一了口徑。
一同為新皇登基一事忙碌起來。
司天鑒選定了吉日,老皇帝便在這一年的立春之日,成功成為了悠閑的太上皇。
且,春耕一過,太上皇便一番收拾,帶著太後前往了北嵐郡。
那裡修了規制不小的“行宮”,但一來那是當時還是皇帝的太上皇下旨建造,二來如今住的又是太上皇本人,誰敢在規制上置喙?
太上皇說是散心,卻是年關也不見回,哪怕皇帝幾次去信言及邊境苦寒,其依舊不為所動。
作為孝子賢孫,皇家一眾怎能不去探望?
雖說既是趁著新年假期前行,又是將盛京事宜安排妥帖後才走,可到底離開的人是皇帝呀!
——皇帝要去盡孝,朝臣們哪怕頂著“留守”的名頭,還能盡數不為所動?哪怕要對皇帝表示忠心不二,可太上皇他們也不能不敬著。
此時,也有敏銳之人、訊息靈通之人察覺些什麼。可有些聰明人,也總會多想一些,覺得自己“怕是想多了”。
而等帶著一眾班底前往北嵐郡的皇帝,過了時間也依舊不歸來時,不少人心底那曾經冒出的“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想法,再度生根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