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鐵皮青蛙 你絕對喜歡
第三十三章-鐵皮青蛙
不過他們緊趕慢趕還是沒能趕上午飯的時間, 等他們到了營場之後,祝餘已經在睡午覺了。
這幾天的春收把她累個夠嗆,今天早上處理完最後一點收尾工作,安排了村民等稭稈燒完之後把土地翻一翻, 就可以等著春耕了。
春耕也是個不輕松的事兒。
聽嶽三川和村民的對話, 祝餘知道這裡向來種的都是小麥。
在種高粱的這段時間, 老鄉們吃得也都是去年秋收的小麥,小麥是這裡的主食, 維吾爾族傳統主食基本都是麵食,無論是饢還是拉條子、或是揪面片兒。
就連食堂的主食也都是小麥麵粉做成的饅頭、包子亦或者是摻點雜糧做成的窩窩頭。
但祝餘也知道,年年小麥收成都夠村裡人吃很久, 還能多出來很多賣出去。
大家不缺一口糧,但是缺錢。
要不,大著膽子試試種棉花?
現在的中國有北大倉、有江南魚米之鄉、有魯豫大平原, 小麥也好、高粱也好、水稻也好, 也不過稱為糧食作物。
而棉花, 可是實打實的經濟作物。
糧食從新疆出去,就近也只能賣給甘肅、內蒙古一帶缺糧的地方, 還賣不上價。
但是棉花, 往小了說,衣服、手帕、方巾, 往大了說,被子、棉襖。
哪個不是生活必需品,絕對能大掙一筆啊。
新疆的氣候有多適合種棉花, 在現在的新疆還並沒有成為人人都知道的常識。
祝餘躺在床上,想著該怎麼說服大家今年不種小麥改種棉花。
左想右想,祝餘輾轉反側睡不著。
穆蘭看著她左翻翻身、右翻翻身, 笑道:“你幹啥呢?床上有蟲子啊?”
“穆蘭,你覺得,棉花怎麼樣?”祝餘問道,“我們種棉花吧。”
穆蘭向來對祝餘的話通通贊同:“好啊,能弄到種子嗎?我們可以在院牆根兒那一溜土上種,種點棉花回來還能給我的枕頭塞得飽滿一點枕著軟和,哈哈。”
知道穆蘭誤會了自己的意思,祝餘幹脆坐起身,鄭重地說道:“我說的是,營場外面那片地,拿來種棉花。”
穆蘭也坐起來:“你瘋了?那不種糧食,新的一年吃啥?”
祝餘用現代人的思路想也不想地回答道:“買糧食啊,糧站可以收糧食就可以賣糧食,正好還省得他們出運費一車車把糧食拉到省外賣呢。”
穆蘭的思想好似受到了十足地沖擊似的,爬起來捂住了祝餘的嘴:“你瘋了,這種投機倒把的事情也能說啊?”
怎麼就投機倒把了?祝餘不明白。
穆蘭不讓祝餘掙紮,把其中的道理掰開揉碎了給她講:“祝餘,要是人人都以錢作為農業發展的第一原則,那大家都去種掙錢的東西不就完事兒了,那到時候中國就沒有人種糧食了,都去種棉花,那棉花是能吃啊還是能喝啊?”
祝餘知道穆蘭也是好心,但農業發展又不是在app裡玩的農場小遊戲。
她用力扯下穆蘭放在自己嘴上的手掌,深呼吸之後一口氣把自己要說的話說道:“首先,對於很多地方來說,糧食作物本身就是經濟作物,他們有四通八達的鐵軌、有近在咫尺的城市市場,甚至卡車就能運出去賣出去,所以絕對不可能發生你說的‘中國沒人種糧食’,但是我們沒有,我們這邊交通閉塞,運輸成本有多高你知道嗎?糧食對我們來說,在交通沒有發展起來之前,都絕不可能成為經濟作物。”
穆蘭聞言也愣了愣,她雖然對祝餘的話聽的是雲裡霧裡,但是她也是坐火車進新疆的,這新疆的路到底有多遠,她還是心裡有數了。
見穆蘭不說話,祝餘繼續循循善誘道:“但是如果我們種棉花,是不是就能利益最大化,而且新疆的土壤與氣候條件,種小麥收成沒有你我想象的那麼好,但是種棉花,我保證會是另一番光景。”
穆蘭還是半信半疑:“你說得好像你對新疆很熟悉一樣,而且,長這麼大我都還沒見過種棉花的呢,這新疆要是都能種出來棉花,不就說明棉花很好養活嘛,那為什麼我沒見過?你把事情看得太簡單了祝餘。”
突然,門外傳來了敲門的聲音。
穆蘭立刻示意祝餘噤聲,以免她們的話被別人聽了去:“噓。”
祝餘也乖乖地在自己嘴上做了個拉拉鏈的動作。
穆蘭清了清嗓子,對著門外問道:“誰啊。”
“啊,是我,方便嘛?”穆陽的聲音傳來,他正準備說還有嶽三川的時候,卻被嶽三川制止了。
穆蘭對著祝餘搖搖頭,示意她別再繼續剛剛的話題了,便也穿上拖鞋:“方便方便,什麼事兒啊?”說著就開啟了宿舍門。
穆陽前腳進來,嶽三川後腳也跟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