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就要進入城門,葉凡不由得心裡一陣發虛。
早知道還有穿越這麼一出,自己平時得惡補一下穿越類的小說才行吶。
穿越了該怎麼弄,自己可完全沒經驗呀,這可咋辦?
不過,他突然想到自己這可是在夢中,正所謂我的夢境我做主,任它東南西北風。
夢境中的事,本來就不能以常理論之。
就象此次入夢啟動的意念是奔諸葛亮而來,結果被祖師爺長桑君一頓責罵,眼前的諸葛亮早已不見蹤影。
意念所致,天馬行空,轉眼的工夫就已經來到醫聖張仲景的家鄉了。
葉凡回憶起《傷寒論》內容前張仲景自作的序言來,大意是:當他看到秦越人也就是號稱扁鵲的長桑君大弟子為虢太子和齊桓侯看病望診,其神技讓他折服。
而他所處的時期,戰亂頻發,讀書人一味地追求榮華權勢和名利這些東西,而置健康與生命於不顧。進身做官不懂得愛護自己的子民,退身為民也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對於這種浮躁的社會風氣很是反感。
特別是自從建安元年後,僅僅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張仲景二百多的族人死亡的竟達三分之二,而其中絕大部分又死於傷寒。鑑於此,引發了他發奮學習中醫的決心。
於是潛水收集鑽研前人醫學著作,再給合自己的臨證實踐以及診脈辯證的經驗,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
最後把中醫核心思想,即陰陽五行,經絡腧穴,藏象學說等簡明扼要提了一遍後。點名了在他之前的醫學大佬:即上古時期的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古時期的長桑君、扁鵲,以及同一時期稍早一些的公乘陽慶和倉公。
其中長桑君和他的大弟子扁鵲赫然在列,而且扁鵲還出現了兩次,可見和張仲景對他的推崇,儼然是他的超級粉絲。
就好比後世公認的,晉代的王叔和是張仲景的超級粉絲一樣。
有人認為王叔和會不會是張仲景的學生,其實並不是,他只是和張仲景的學生衛汛十分要好,對其師十分崇拜才立志鑽研醫術的。
葉凡梳理了一下中國醫學史,從中國醫學淵源來說,始祖當屬岐伯,今傳《黃帝內經・素問》基本上是黃帝詢問,岐伯作答,用以闡述醫學理論,顯示了岐伯醫學造詣的一本著作。所以中國傳統醫學常常被稱為“岐黃”,或謂“岐黃之術”,因此,岐伯當屬首要地位。
岐伯以下,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為扁鵲(即秦越人),師從長桑君,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並應用砭刺、針灸、按摩、中藥湯液、以及熱熨等法治療疾病,把岐伯的醫學理論應用於臨床實踐,並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再之後才是張仲景,他開創了三陰三陽的辯證論治體系,讓“證”的引入,使“病”和“證”之間縱橫交錯,得以構建以辯證論治各種疾病的方法。所著《傷寒雜病論》被後世稱為“方書之祖”,其本人則被尊為醫聖。
葉凡有些納悶,秦越人作為道醫門下大弟子,又開創了中醫一脈,為何不直接引見他呢?
正納悶間,自己竟不知何時已經來到一座府第。
上面書寫著兩個大字:張府。
又一晃神,一個漢服打扮的青年已出現在眼前。
“您……您就是醫聖?”面對眼前一翩翩少年,跟自己心目的鶴髮白鬚老中醫的形象也不一樣呀,葉凡有些詫異。
“醫聖?你看我看醫聖?”青年人也顯得一臉懵。
“張仲景呀!您不是張仲景嗎?”
“我確實是姓張名機,字仲景,但絕對不是什麼醫聖,雖然這幾年有翻閱過幾本醫書,有準備從事醫生這個行業,但目前還未成行。眾人所說的醫聖,應該只有上古的岐伯才是吧。”
葉凡心道:難道張仲景真是杜撰的這麼一個人物,記得前幾年有在某乎上看過一篇質疑張仲景的文章,說的有理有據,和《黃帝內經》假託黃帝之名所著一樣,《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張仲景同樣只是傳說中的人物。
因為如果真如後世所傳張仲景醫術高明,並最終摘得“醫聖”這一中醫界最高榮譽,不可能在正史中連個傳記都沒有。
“那《傷寒雜病論》呢,你聽說過嗎?”
“聞所未聞。”
“那麼張伯祖這個人呢?也沒有聽過嗎?”
“他是我的族叔,非常喜歡遣方用藥,對脈證把握精準,治療疾病多有奇效,是本郡非常有名望的醫生,我這些天正考慮拜他為師呢。對了,你是哪位,還沒請教尊姓大名。”
葉凡這下終於算是明白了,自己碰到的應該是年輕時的張仲景,和自己差不多,他目前還是個剛自學過幾年醫的毛頭小夥子,還未正式做醫生呢。自然還沒寫什麼《傷寒雜病論》,那是他晚年時才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所著之書,此時怎麼可能面世。
至於醫聖之說,更是宋代以後,他自己又怎麼會以後會成為大家眼中的醫聖呢。
自己的這些問題實在太不靠譜了,雖然是做夢,可以有腦洞,不過總歸要遵循一下基本的時間先後順序吧。
那麼如此看來,道醫始祖長桑君引見張仲景的目的似乎主要不是向他來學習取經的,而是同他一起成長的。
畢竟有這麼一位學霸同窗,才能夠近朱者赤,把根基打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