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渤海郡。
袁紹作為一郡之守,近些時日卻是頗為惆悵。
遙想當初,討董之時意氣風發,袁紹被眾諸侯推為盟主,天下士人無不仰慕其名。
只可惜,數十萬大軍最後,含恨虎牢。
討董失敗之後,關東牧守們為擴充個人地盤,爭奪土地和人口,彼此攻伐。
冀州牧韓馥見此情形,唯恐袁紹坐大,暗中減少軍需供應,企圖餓散、餓垮袁紹的軍隊。
韓馥雖為袁家故吏,此時的職位卻是袁紹的頂頭上司。
“唉……”
念及此處,袁紹悵然嘆了口氣。
幕僚審配見了,不由問道:“主公何故嘆息?”
審配因不得志於韓馥,而歸於袁紹。
袁紹對審配很是器重,遂將韓馥剋扣糧草、軍餉的事情,全都同審配說了。
審配聽完,捋須應道:“昔日主公問我,大事如果不順,何地可以以之為據守?我答曰:‘當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然後南向爭奪天下。’”
袁紹記得這話,這是他當初考校審配的問題。所謂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其中間廣大地區正是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冀州。
“此時,正是天賜之良機!”
審配話裡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讓袁紹攻取冀州。
袁紹的志向當然不滿足於區區一個渤海小郡,他對被稱為‘天下之重資’的冀州垂涎已久。
只是他性情優柔寡斷,遲遲難下決策,心中亦是頗為擔憂,韓馥作為冀州牧,手中的兵力遠非袁紹可比。
“冀州兵強,我軍飢乏,如果攻打不下來,我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了。”袁紹有些英雄氣短的說著。
審配卻不以為然,他素來是個極有主見的人物,當即給袁紹出起了主意:“主公,韓馥不過是個庸才,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我們再趁機派出能言善辯之人,去和韓馥說明利害關係,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
袁紹聽得這話,眼中一亮。果然照審配的意思寫了一封書信送給公孫瓚,許以重利,使他南襲冀州。
公孫瓚收到書信,信中袁紹表示,若能讓他坐上冀州牧,當把冀州北境中山國一帶的土地,送與公孫瓚。
公孫瓚大喜過望,簡單同幽州牧劉虞交代一聲,便發兵南襲冀州。
韓馥得知公孫瓚來襲,與之交戰,可他哪裡是公孫瓚的對手,被打得節節敗退,慌了手腳。
此時,袁紹的外甥高幹、以及麾下謀士荀諶,不失時機地來到了鄴城。
荀諶與韓馥乃是舊友,想面見這位冀州牧,並不算難。
來到州牧府,韓馥接待了二人。
不過韓馥的精神似乎並不太好,頗為憔悴,畢竟連戰連敗,雖然暫時休戰,但公孫瓚仍在北方虎視眈眈。
韓馥命人端來果肉點心,歉意的同二人說著:“招待不周,還請見諒。”
荀諶對此表示不甚在意,而是開門見山的問道:“文節兄,可是在為戰事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