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這就叫,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推門的雙手收回,戲策轉過身子,往著琴音傳來的方向,邁步走去。
府內,西苑。
天空中月色正明,苑內的石亭處,一名身著素白衣的女子跪坐於亭內。在她面前的石桌上擺放著七絃瑤琴,女子的手指輕撫,撥動琴絃,發出悅耳清雅的曲章。
戲策順著琴聲,來到西苑。
當他發現演奏之人竟是名女子時,臉上的表情可謂是精彩至極。
他本是想來尋覓知音,討教切磋一二。照他的估計和推測,能夠將古琴演奏到這個水平的實力,怎麼也應該是個有些年歲的長者才是。
結果……
他失算了。
沒想到此曲竟會是出自女子之手,而且從背影來看,這名女子的年紀應該不過二八之齡。
月色落在她的身上,倍添聖潔。
戲策剛往前走上兩步,便頓住了步子。
就算他是誠心想討教,現在也不是時候。如果對方是個男人,倒無所謂,可偏偏是個女子。孤男寡女的相會石亭,這事要被傳了出去,兩人的聲譽肯定是保不住的。
戲策倒不在乎,反正他是光腳的不怕穿鞋,可女子的名節,就全毀了。
從她的坐姿舉動來看,顯然是位大家閨秀。
又彈奏兩遍過後,女子見夜色已深,起身離開石亭,往著歇息的地方,輕移蓮步。
女子離開之後,戲策走進了石亭。
在那石桌上面,除了瑤琴,還有一張鋪開的絹布,上面是方才所演奏的曲譜。
戲策來回細品了兩遍,在驚歎於旋律美妙的同時,發現一處似有不通,但未徵得許可,他又不敢試彈瑤琴,更不敢擅改曲譜,只好提筆將那一處需要稍作修改的地方,寫於石臺之上。
寫完之後,戲策便原路返回,回了自己的宿屋。
…………
清晨,晶瑩的露珠掛在青草樹葉,微風吹過,鳥語花香。
居住在西苑的少女伸開藕白的小手,起床梳洗。
她有個很好聽的名字,蔡琰。
於此之前,她也是居於洛陽,不過因父親得罪了朝廷權貴,而在幾年前被流放朔方,還在五原居住了半年之久。後來遇到大赦天下,她的父親也因此得以赦免。為防小人私下報復,於是全家便遷往了南方吳地,避禍江東。
此番前來洛陽,蔡琰是隨著兄長奉了父命,來祭悼老太尉楊賜。
說起蔡琰的父親,整個大漢朝的讀書人,恐怕無人不知。
蔡邕蔡伯喈,當世之大儒。不僅通音律善辭賦,還自創了新的書體格式,取名為‘飛白’。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絕有妙倫。
熹平四年,蔡邕有感於經籍距聖人著述的時間久遠,文字錯誤多,被俗儒牽強附會,貽誤學子。於是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任,奏請正定《六經》的文字。天子予以批准,蔡邕於是用紅筆親自寫在碑上,讓工人刻好立在太學的門外,這就是第一部石經“熹平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