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涼州叛軍捲土重來,集結五萬大軍,入寇陳倉。
陳倉守將趕忙求救於長安,張溫得知叛軍來襲,星夜點齊兵馬,奔赴陳倉增援。
漢家大軍的到來,使得叛軍一時間也不敢輕舉妄動,在陳倉十里外紮營,以觀動靜。
此時的氣候,漸變嚴寒,早晚說話都能看見口中撥出的白氣。
對峙十來天后,一個寧靜的夜晚,有流星劃過天空,光芒照進叛軍營寨,驢馬都嘶鳴起來。
叛軍認為這是不祥的徵兆,準備退兵。
在徵得張溫同意之後,董卓和呂布各率三千騎,從左右兩翼殺出,擊潰叛軍,斬首千餘。
負責此行統兵的邊章、韓遂兩人,遭此大敗,不得不向西退入金城郡的榆中。
陳倉之圍,僅有半月,便得以解除。
而此時的洛陽朝堂,正爆發著一場激烈的論辯。
司徒崔烈諫言放棄涼州,只需守好關中之地即可,遭到大量朝臣的反對。此事傳出朝野,再加上崔烈之前花五百萬錢買來三公之位,導致天下士人指責詬病。
自此之後,崔烈名望漸退。
既然不願放棄涼州,就得重新進行戰略部署。
朝廷召回了作戰無功的張溫,派來了新的涼州刺史,耿鄙。
而此時幷州朔方一帶的南匈奴局勢動盪,急需呂布回去坐鎮。除了度遼將軍,呂布還是使匈奴中郎將,維護南匈奴的穩定,也是他的職責所在。
張溫和呂布前後一走,鎮守關中的重任,自然落到了董卓頭上。
這也為以後的一場大禍,釀下了根苗。
…………
幷州,五原郡。
嚴信在收到呂布信簡的當天,就開始著手辦理忙碌起來。可以看得出這位年輕的郡守尤為高興,渾身上下充滿了幹勁兒。
數萬羌民不是個小數目,安頓不好,極有可能會與當地漢民發生衝突矛盾。
這很考驗一方郡守的行政規劃能力,為此嚴信還將郡內的各縣縣令,全部召來郡城,商討了數天,才決策出較為穩妥的方案。
另一方面,由於呂布在信簡中的點名道姓,負責沿途護衛的高順帶上陷陣營,還有兩千訓練完善的黃巾士卒,踏上了去往北地的征程。
經過兩個多月的遷徙,總算不負所托的是將這一大股子羌民,安全護送至五原境內。
嚴信將羌民安排在西安陽、成宜兩縣,以及河套以北的小部分地區,東羌人與漢人雜居多年,基本上人人都會講漢語,不用擔心語言溝通存在障礙。
除此之外,嚴信還給羌人撥了上萬石糧食。眼下這個年代,頓頓吃飽不太可能,有了這些糧食,起碼不會餓得發昏。
在地方管理方面,嚴信撤去了西安陽和成宜兩縣的縣令,換由羌人舉薦任職,由他們內部選出來的人,治理當地。
這使得羌人們對這位年輕郡守的好感,噌噌噌一個勁兒的往上漲。
大長老作為此行的領袖人物,在來的途中,想了許多為羌民爭取權益的方案說辭。然則如今看來,僅嚴信袒露的這份胸懷氣魄,就讓老人心生慚愧。
即便被族內後輩架空了權力,大長老在羌民之中,依舊存有極高的威望。
他點了兩個羌人的名字,報與嚴信。
在數萬期冀的目光之中,嚴信當場任命這二人分別擔任西安陽與成宜縣令,贏得了羌民們一陣又一陣的吶喊歡呼。
此情此景,大長老也不禁抹了把眼角的濁淚,感嘆萬千:“如今的漢人小子些,個個都不得了啊。”
羌人自治,這個方案在別人看來,極為冒險。
嚴信則以為不然,正如戲策所說,只要把軍隊掌握在自己手裡,羌人就翻不起太大的浪來。
如今五原郡的兵力,與幷州其他郡縣相比,完全當得起強盛二字。
八百陷陣,兩千狼騎,魏木生訓練的四千飛騎,外加本郡原有的千餘歩卒。
大漢軍營設有明確規定,州郡內未起戰事,每個州郡的兵力必須控制在八千以內。
至於從潁川遷來的九千八百名黃巾降卒,則沒有算在編制以內,算是一股私人勢力。五原實行軍屯制,他們充當了大部分勞力。
為防萬一,嚴信給他們全部上了五原戶籍,省得到時別有用心的人來找茬,說呂布暗中蓄養部隊,圖謀不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