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晌午,老道便準備齋飯,招待客人。飯後,他領著二人出門,坐上專車。嗯,沒錯,就是專車。
往西南方向,開了十公里左右,就到了龍虎山的山門。管理人員一瞧這車,立馬放行,司機特有一種逛後花園的敢腳,慢慢悠悠的上了半山。
三人下車,見眼前一座四柱三門的石牌坊,額枋上是三清浮雕,周圍祥雲瑞獸,龍盤虎踞。後面有方磚甬路,連著正一觀。
話說第四代天師張盛,從漢中遷還龍虎山後,曾在此建祠祀祖,後來演變成正一觀。歷代天師都在這開壇授彔,道院林立,規模宏大,號稱“晝夜長明羽人國”。
當然現在的正一觀,是近代重建的,而且香火衰敗,人煙稀少。
楊逸和小楠不解其意,只跟著張金通進去。老道卻繞過甬路,直奔後院,又從小門出去,長草間隱現著一條野徑,蜿蜒而上。
老道繼續邁步,邊走邊解釋:“前方有孔石洞,洞口有飛瀑傾瀉,當年祖師便在那裡煉丹,丹成而龍虎現,呵,你們應該曉得。”
三人走了一刻,果然地勢漸高,愈發崎嶇,並隱約傳來水流之聲。再走一刻,眼前豁然一亮,只見瀑布斜飛,藤蘿倒掛,掩映著一方洞天。
水到下面,又積成小潭。而奇怪的是,石洞並不高,潭水卻沒淹過洞口,只是汩汩的像地泉一樣,不知散到何處。
三人近前,又見瀑前平地開闊,似有草廬遺蹟,洞內則立著一隻黑黝黝的丹爐。
“天師,莫非這就是神爐?”楊逸不太敢信,這也忒隨便了吧!
“正是,它千百年一直在這裡,可惜世人愚昧,見不得真寶……”
張金通看他們一臉特奇葩的表情,笑道:“放心,沒人搬得動它。四十多年前,人道洪流,倒也發現了此處。那些傢伙用盡辦法都奈何不了,最後只能放了把火,出出邪氣。如今它還好好的,可那些人呢,哼!怕是已入了黃土。”
張金通搖搖頭,不願再提,腳下一跺,很輕鬆的躍過水潭,竄進洞內。
二人緊跟其後,到了裡面才發現空氣十分乾燥,那瀑布就在眼前,卻好像隔了老遠,傳不進半點水氣。
楊逸和小楠一邊一個,繞著丹爐轉了兩圈。
共分三層,最下面是個圓肚形的,三足的,類似大鼎一樣的丹灶,左右有耳朵,似乎能拉出來,裡面應是添火的地方。
中間也是個圓肚,跟下面一摞,就像個悶葫蘆似的。
最上面,類似於塔頂,頂端有圓珠,另有七個圓孔。
此爐高過1米,寬約80,其貌不揚,就憨憨笨笨的戳在那兒。
古代修士煉丹,都是用六一泥鑄爐。
這個六一泥的配方早已殘缺,百年來爭論不休,始終沒有準確資料。所以張金通說的不假,除非有什麼遺寶出世,否則世間就只剩這一尊神爐了。
“洞外那草廬痕跡,據說是祖師所留,我也不知真假。這飛瀑之水能用來煉丹,大可放心。哦,二位是在此暫住,還是隨我回府?”老道問。
“我們先留下吧,有勞天師了。”楊逸道。
“那好,稍後我讓人送上一些用品和晚飯,還有二位的行李,明日我再來看望。”
張金通言罷,抹身就躍出石洞,頭也不回的下了山。他懂江湖規矩,煉丹是件非常隱蔽的事情,倘若外人偷窺,當場打死都沒得講。
如今的天師府也保留一些煉丹術,比如張守陽給盧元清的那幾顆丹丸。但他們用的是普通丹爐,丹藥也不成品級,無非是強效一些的救命藥或補藥。
而這尊爐,天師府從未用過,因為實力不足,連開啟都開啟不了。
此刻,楊逸和小楠正圍著丹爐,見其憨實笨拙,外表黑黑漆漆,像抹了一層厚厚的炭粉,一時竟無從下手。
“我們先把它拆開,然後清洗一下吧?”楊逸忽然提議。
“也好,你力氣大,你來。”小楠退後兩步。
嘁!
楊逸懶得吐槽,什麼我力氣大,明明是你嫌髒罷了!他搖搖頭,挽起袖口,先握住最上面的圓珠,用了三分力,然後一擰。
咦?
居然紋絲不動。
他又用了五分力,再一擰,只聽“嘎啷”一聲,塔頂微有鬆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