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理智消費
李遠山說藥品降價,利潤只是用來擴大藥廠的生產,大家不反對。一是建藥廠的時候就有這個規定,大家也知道這麼做的原因。二是其他公司賺錢同樣多。
只有李遠山清楚,不用說其他,就幾年前投資的那個電子技術公司的股份,以後每個人都是身家幾億十幾億富豪。
哪怕是現在,折算下來也是幾百上千萬的富豪了,在這個人均年收入不到四千的年代,已經是頂級富豪層級了,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今年賺的錢也不少啊,該投入哪方面?”寨方平問道。
“我們是不是可以投資小汽車製造公司?”宋謹說道,“我認為隨著國內經濟發展,今後小車將替代摩托車成為家庭代步的主流。”
“咦!小瑾的見解不錯。”楊明東說道,“以後小車必定會成為主流,而現在滿街跑的摩托車,將會淪為配角。”
“我也同意。”其他人也表示了看法。
李遠山搖了搖頭,說道:“小瑾的見解是對的。不過,我們也要考慮到現實的困難。首先,小車那就是重工業了。我們都知道,重工業的特點就是投資大,見效慢。以我們現在的資金投資,泡都不會起一個,而且什麼時候盈利,我們也不知道。小車涉及到許多技術,這既需要引進,也需要研發,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總之,汽車就是一個燒錢的專案,幾十億燒完也不一定能搞出一款合格的車。最終哪個汽車公司能做大,我們無法預知。”李遠山自然是知道今後哪個汽車公司發展得好,只是發動機一直是國產汽車的痛點,可這能說出口嗎?
“也對,重工業投資大見效慢,這也是為什麼要發展輕工業的原因。輕工業除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同時也因為見效快。像汽車這樣的工業,我認為還是國家來搞才行。一是資金有保障,二是能夠集中全國高階汽車工程師和技術員研究,私人小公司,小打小鬧難搞出名堂。這個就否了。”楊明友說道。
“我在想,我們是不是到可以修進城的瀝青路了?”李遠山說道,“有了瀝青路,運輸就方便多了。”
“如果能修的話,那我建議修。”寨方和說道,“寨子裡不出錢修,這條瀝青路再過十年怕也修不起來。”
“十年?我可等不了!”楊明東說道,“也就二十多公里哪怕山高路險,很多地方要砌一兩丈高的保坎(硬路肩)和邊牆,兩百萬總該夠了吧!”他今年去老毛子那邊的伐木場,混到臘月了才磨磨蹭蹭回來。可接下來也一樣要在家裡了,以後想進一趟城就得忍受一次顛簸。一聽起碼還得忍受十年,他可忍不住了。
“別說兩百萬,四百萬我們也修了!”宋相說道,“這路太差了!顛簸一點都還勉強能忍受,可一到晴天,車子一在路上跑,塵土就飛進車裡,每趟身上都是一層塵土,鼻子裡也是。本來車裡就熱,再有塵土瀰漫,總是搞得人心浮氣躁。”
楊明友笑道:“哪用得著四百萬,我看兩百萬都用不了。”
“用多少算多少。”宋瑜說道,“修好為原則。”
大夥都同意,李遠山說道:“好,那這個透過。路修好之後,進城就方便了。”
“我們也插一腳,明年用工要緊張了。”楊明錦笑道。
“怎麼回事?”楊明友問道。
“去年酒廠擴大生產,菸廠也開工,上交了大筆利稅,今年城市建設就提速了。”楊明錦說道,“而今年菸廠和酒廠上交的利稅更多,明年建設自然還得提速。”
“以前都說城裡城裡,可就街心花園那幾條街還像個樣子,這還是經過七十年代末之後擴寬改建的。其他破破爛爛,城裡人口總共也就五六萬人,這還得加上邊邊角角的,城中心有萬把人就不錯了,說是一個大點的鎮子更合適。當年地區搬過來,是不是興仁縣城比興義還爛啊!等這一輪擴建結束,才像個城市的樣子吧!”楊明仁感嘆道。
“我倒是不覺得。”楊明義說道,“房子建得矮點無所謂,可很多房子建得太難看了。感覺不是照著城市來建,而是按照鄉鎮來建的。”
楊明紅說道:“對頭!不止是房子,還有道路規劃也有問題。按照小瑾的說法,以後小車將會普及,可我沒發現城裡規劃得有停車場,以後小車停在哪裡?街道上嗎?”
“你們如果有建議,可以去市裡提,也可以寫信嘛。”李遠山說道,然後轉向楊明錦,“明錦你是製藥公司的總經理,製藥公司在市裡也是大企業了,應該有機會見到市裡的一二把手,可以跟他們提一下,城市規劃就應該按城市的樣子來嘛,怎麼能修成個大鄉鎮?至於工人,不用擔心,我們別的不多,就是人口多!我倒是希望出現用工荒,這說明大家都有事情幹,也就都有收入,而且比在工地上還掙錢,這又有什麼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