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擎天大語言模型正式進行公測。
起初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公測啟用碼,全部都在之前參與內測的那些人手裡。
基本上就是每個內測使用者給十個啟用碼,而那些內測使用者會把啟用碼賣掉。
啟用碼一旦使用,新使用者註冊超過七天,同樣也能獲取啟用碼。
這是一個養蠱的模式,雖然啟用碼可以賣錢,但具備時效性,導致那些人擁有啟用碼後,會自發的推廣出去。
七天一個指數級,從五萬到五十萬,從五十萬到五百萬,也就半個月時間。
每一個使用者都需要實名認證,所以也不存在一個人多個賬戶的情況。
與此同時,擎天資本扶持的幾家相關公司也登陸A股。
暫時動靜不大,真正的行情,都需要醱酵。
新上市的股票有很大的好處,籌碼結構乾淨,說讓誰掙錢誰就可以掙錢。
而那些上市的公司,其實是從擎天大語言模型部門拆出來借了另外一些殼。
他們現在合夥作案,手裡各種各樣的殼,多不勝數。
比如本來就是一家科技公司,但市值很低,二三十億的規模,已經具備了上市條件,只是一直沒能透過。
往這家公司裡面塞一個部門,塞一些擎天大語言模型的專案,直接就能乘東風起來了。
那些沒辦法控制的票,自然是提前佈局,等拉起來之後就砸,防止裡面的利潤跑掉。
至於擎天資本?完全不怕。
擎天資本扶持的股票都是短期沒啥盈利空間的,加上擎天資本現在還有兩萬億的市值,誰進去誰被埋。
可能五年甚至十年之內,擎天資本都不會有任何價值。
去年還稍微有點業績,今年已經過去十個月了,公司還沒進項。
等擎天資本扶持的企業價值達到兩萬億,得猴年馬月。
畢竟擎天資本也不是大股東,最多持股就5%
這部分籌碼價值兩萬億,那麼扶持的企業規模加起來就不能低於四十萬億,基本沒可能。
11月中旬,chatgpt發行,間接帶火了擎天大語言模型。
因為兩者差距太大了,不過媒體卻一直在宣傳。
滿世界都是開啟人工智慧時代的鑰匙。
本質上就是想要全世界的人給他們投餵資料。
資料很值錢,李遠花了五百億才做到的,他們只需要砸幾億美元廣告費,得到的資料能有李遠的幾十倍。
雖然國內未來幾年出現的大語言模型很一般,可主要原因就是國內廠商不捨得投錢,投資基本就在幾十億的規模,初始資料庫跟空白沒啥兩樣。
都想著白嫖使用者資料。
只有李遠,花費在基礎上的錢,都快一千億了。
同理,ChatGPT也很爛,即便後期白嫖了全世界那麼多資料,依舊沒辦法真正派上用場。
要不是微軟入局,加大了投資,重新修改了底層架構,那玩意還不如國內幾家廠商的廉價版。
國內學西方那一套營銷手段學的有模有樣,不管發行什麼產品,首先砸幾十億營銷費。
一款汽車出現,就會連續買上半個月的短影片平臺熱搜,邀請無數創作者去創作相關內容,無底線的去捧。
問到售後,也學西方那一套,出問題永遠是使用者的鍋,企業是白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