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義故事講完,又提問一個問題。
讓在場眾人默然。
故事很簡單。
道理卻不簡單。
江湖刀客都願意跟農夫講道理,而非拔刀相向。
何以讀書百年書院夫子卻不願意講道理?而是動則拔劍?而且殺不了別人就殺自己。
陳懷義輕笑一聲,朝師父拱拱手:“師父,並非弟子咄咄逼人,實在是李夫子一言一行均與弟子想象中的書院截然相反。”
柳隨風嘆口氣:“世風日下……”
陳懷義點頭:“弟子明白,世道如此,絕大部分時候,儒道中人也需用劍說話,但書院不是江湖,書院不是外面的險惡世界,何以至此?何況……”
“何況什麼?”
“何況,弟子認為,儒道中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應該講道理,隨身佩劍,只不過為了讓對方心平氣和地與我們講道理,對方不講道理,我們再用劍告訴他們什麼是道理,如此,才是我輩讀書人之風範,若事事用劍開路,我輩直接練劍不好?何需讀書明理?”
柳隨風聞言,頗為贊同:“此言有理,可為我柳隨風門下以及青石山書院之事行事之準則。”
說完,扭頭看向李景榆:“李夫子,可曾幡然醒悟?”
李景榆呆呆地站著,良久,忽然痛哭流涕:“李某讀書多年,五歲開蒙,七十二歲晉升大學士,早已將四書倒背如流,卻,卻……
“李某愧對聖人教誨,愧對恩師教導,更愧對是這麼多年苦讀,一輩子的書,全白讀了。”
說著,走到陳懷義跟前,雙手抱拳,直直彎腰:“陳師,學生知錯,請陳師原諒。”
陳師。
這個稱呼很明顯來自聖人那句“可為天下師”。
李景榆敢喊。
陳懷義卻不敢接。
聖人可以那樣誇我。
我卻不能真把自己當作天下人的老師。
那不是自尋煩惱嗎?
天下師可不是什麼人都能當的。
成聖之前以天下師自居,等於自絕天下。
所以,連忙回禮:“夫子道歉即可,陳師之言萬萬不可再說。”
“聖人親口所言……”
“聖人也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師,人人皆可為師,夫子難道要稱呼任何人為師?何況,尊師在心中,而非口中,夫子可懂?”
“……”
陳懷義看著沉默不語的李景榆,暗自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