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說有教無類,其實已經包含了許多的心理學知識。
當時的折辱,當時的怒罵,可能過了多年,等到他們進入了社會之後,他們會慢慢弄發現,原來老師當時是真的為了他們好,所以他們會感激,他們會為當時自己的行為愧疚,而這份愧疚摻雜在感激之中,只會讓感激變得愈發濃厚。
然後就想著回報,很多人的心中都埋藏著感激,不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是會把對方認可成為自己的長輩,因為從心底知道他們當初所做的一切是為了自己好。
而那些好學生,其實並不是不知道感激,但是老師所教的道理,到了他們的身上,只不過是錦上添花,他們聽話,他們去學,他們用遵守規則來換取了人生道理,老師會因為成績好,聽話而讚賞他們。
他們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肯定感激,但是這種感激卻不會一直持續,遲早有一天會慢慢淡忘。
因為兩者之間沒有什麼深刻的記憶,那等到經歷的事情多了,老師也不過就成為了人生中的一個過客,偶爾同學聚會,大家聚在一起說的也不過是當年犯過的錯事,糗事,還有一些能夠在眾人的記憶中留下一絲痕跡的事情。
誰學得好,誰的成績好,誰當時最聽話,在經歷了很多事情的這些人心裡,其實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
老師教的不只是某一個學生,一個人也不只是有一個老師,在繁雜的生活中,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去記憶,沒有深刻的印象,那麼這個人也就沒有什麼特別需要記住的必要。
我們不會去記得在某一天某一條道路上,和某一個長相平凡,穿著普通的人擦肩而過,也不會記得前一天做過的公交車司機到底是什麼模樣,也不會去記得上一次旅遊購買紀念品時,旁邊站著的那個小女孩到底有多高。
一層記憶覆蓋在另一層記憶的上面,時間和生活的瑣事,會讓很多人漸漸的忘記很多。
對那些壞學生來說,那時候老師的話可能就是他的指路明燈,在之後的某一個瞬間,讓他徹底的從迷霧中走出,但是好學生可能要面對著一個又一個老師,還有那些嚴厲的父母。
他們遵守著規則,由學校制定,由父母制定,由社會制定,他們早在某一瞬間抹平了稜角,然後慢慢的變得平平無奇。
人生總是需要叛逆的,或早或晚,早了可能只是因為迷茫,因為需要關注,而晚來的叛逆,則大多都是為了理想,為了抱負,為了踏進社會然後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這個時候,往日的那些規則成了一張張大網,不容許你突破,不允許你叛逆。
這個時候,有的父母成為了你面前的大山,有的規則成了你跨越不過去的鴻溝,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
不知道,因為怎麼抉擇都是一個錯誤。
孝順孝順,孝容易,但是順很難。
很多人是第一次當父母,更多的人是第一次當孩子,都是第一次,大家都沒有什麼經驗,需要理解,但是卻很難理解。
生活之中充滿了矛盾,有的能夠解決,有的根本解決不了。
歲月和年齡是跨越不過去的鴻溝,年長的人擁有著我們目前難以比及的社會閱歷,而我們也擁有著他們所無法理解的思想觀念,社會在不斷的發展,越來越快。
兩代人之間的代溝會在這個過程之中慢慢變大,如何抉擇,如何去做,是聽從父母之言,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負,這不是一個很容易得出答案的課題。
貿然參與到孩子的事情當中,到底是會讓孩子變得更好,還是會讓這孩子變成和你一樣沒有任何追求,沒有任何想法,在被迫翻了個身之後,去思考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的人。
還是真的能夠讓所謂的為了你好,變成真的好?
生活,還是一如既往的難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