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武俠修真 > 鈿合金釵:長恨劍 > 第二十四章 儒龍在野含光吐,書生隱鄉智珠藏

第二十四章 儒龍在野含光吐,書生隱鄉智珠藏 (第1/2頁)

推薦閱讀:

澄,清也;明,照也。

有道經言曰:澄明者,形無彰蔽,虛空朗耀,復歸於道真,而概莫能損。

……

澄明劍心運轉催動之時,執劍者將摒棄外界周遭諸般擾動,斷絕情義,封閉心性,五感六識俱沒,三魂七魄皆清,萬種念頭千道氣力只凝於劍鋒處一點寒芒之上,以最為簡潔的方式直指取勝之道,一劍既出,萬法弗如。

之前對決牽機門的“指玄兵聖”裴玉盛時,楊暾曾見識過趙青遙運轉澄明劍心時那副看似目光空洞長劍虛握,渾渾噩噩不知所謂的木然神態,因而此時再看到他這生靈莫近、神鬼不親的清淡高冷,沉默不言,楊暾便明白,此時再多說什麼感激不盡的廢話純粹只是在浪費時間,因而他只是雙手合抱,遙遙行了一個大禮,隨即轉身對著另一側的沈遊笑道:

“既然沈公子已然明晰我這位朋友的身份,那我們也不多說閒話,來日若是得空,必去種豆齋拜會尊師與沈公子,今日我等便先行告辭,還望閣下多多保重。”

“……唉,幾位放心,沈某若是能於此劫中僥倖存活,必回稟家師,在種豆齋恭候各位大駕。”沈遊無奈笑笑,搖了搖頭,拱手揖禮,然而起身後語氣卻又多了幾分堅決,“能得如此強援為助,只怕是碼頭駐紮的那幾十號人,也難以攔住幾位了……既然武鬥不過,諸位可願意聽沈某一句勸?”

“不必了,我知道沈公子要說什麼,無非就是,這長恨劍也並非是解決當前武林紛爭江湖動盪的良端,反而此物出世只怕會帶來更多無謂的流血殺傷,實非為蒼生考量的善品云云。在你之前,一位來自長安觀音寺的高僧就已經對我說過這些話了,結果呢,他現在估計還在一個池塘裡打坐參禪,動彈不得嘞,而我的答案,面對你也不會改變,”楊暾醉眼朦朧地長長吸了一口氣,朗聲道,“沈公子,鹹吃蘿蔔淡操心哪。”

沈遊聞言一愣,旋即破顏綻唇,輕笑道:

“原來如此……不曾想過這些濟世救民的大道理已有先輩高人點化過楊前輩,更未料到楊前輩竟能這般……恪守本心,歸本抱一,倒似是得了幾分先秦道家楊朱前輩所言‘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真蘊了。”

“呵呵,這位沈公子真乃博古通今之才,即使是譏諷楊兄,聽上去卻還盡是溢美之詞。《列子·楊朱》篇有云:‘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此為道家之理,然沈公子身為國子監御外學士統,所尊乃是我等儒生歷崇之孔孟學說,而這《孟子·盡心章句上》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您面上誇楊兄有楊朱一派全性保真的風采,實則卻是說他有那股不拔一毛利天下的不要臉的莽勁兒才對吧?”

楊暾與許觀身後,傳來一宣告顯是因醉醺而平添的幾分銳意的嘲弄,此話一出,不僅沈遊眉頭一蹙,連船上的二位都被驚了一個恍神,片刻才意識到是王凡在說話。楊暾趕忙回過頭去,只見那個平素瘦弱臉色時常蒼白的教書夫子,此時酒意上頭,滿面滾燙紅潤,一改往日不顯於人前的平庸,此時正鋒芒十足地指著崖邊沈遊的身影,不見有絲毫怯懼之色,卻有幾分正要披掛上陣的將軍的威勢!沈遊沒有立刻說話,而是略帶驚奇地看了王凡半晌,這才鄭重一禮,問道:

“先生一語道破沈某心之鬼胎,真可謂是飽覽群書,熟通三墳五典,是在下魯莽無禮了,望見諒……還未請教,先生名諱為何?”

“呵呵,沈公子客氣了!敝姓王,不過是英雄鄉學塾的夫子而已,與您這國子監御外學士統,陛下親封的在野儒士之龍首相比,僅是一介布衣,在鄉中教授些字詞句讀,大抵算得上您麾下一粟罷了,此禮可是逾矩啊。”

“王先生不必謙虛,我等有識之士理當心懷坦蕩,行為光明,而我堪為官外學士之魁,更該恪盡職守,領為榜樣,卻一時鬼迷心竅,妄以此胸點墨欺矇前輩,實是不該,您一語點醒沈某心魔,當然受得起這一禮。”

規規矩矩躬身行禮之後,沈遊起身,眸中隱隱多了點棋逢對手般的英採與興奮,繼續道:

“不過,受人之託,忠人之事,該勸阻的話語,沈某還是要說,還請見諒。”

王凡微微一笑,左臂攬袍拂於身後,右手掌心向上,遙遙點向沈遊,儼然一副治學大家儒林名士的風采加身,輕鬆寫意道出一個字:

“請。”

聞聲,沈遊亦是一笑,隨即不再多敘閒言,直切正題道:

“得罪了。先前我確實想用濟蒼生扶天下這等道理勸說楊前輩迷途知返,但而今看來已是毫無可能,既如此,那沈某便小意勢利些,不談萬民疾苦,只為這李唐朝廷說些話:敢問楊前輩,如若此事到最後,是你得了這號令一眾江湖好漢的長恨劍,您意欲如何?”

“嘿嘿,沈公子,不必問的這麼隱晦,你無非就是想知道,若是我承襲盟主大位,會不會對朝廷不利的事。這個問題,王小先生也曾問過我,可我又不傻,這江湖可是亂了幾十年,李唐王室都不知道往裡面塞了多少人,哪有可能我一上任,就能憑著一把劍號令各大門派對朝廷群起而攻之?這等自毀長城之事,我怎會如此不智呢?”

楊暾笑呵呵著滿不在乎地回答道,卻不料沈遊頷首垂笑的下一段話便令他僵在原地: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楊前輩何必逃避沈某所問,顧左右而言他呢?沈某並不是問您能不能,有沒有把握做到,沈某問的是,如若事成,您想不想與朝廷為敵?《論語·為政》中有言:‘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沈某不敢說對楊前輩已然瞭解的面面俱到,但據這些年江湖上流傳頗廣的那些傳聞推測,您對朝廷,應該是恨之入骨了吧。”

“你——這……”

正在楊暾一時語塞之際,只見王凡向前一步,朗聲回道: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居高位者,如若不能以德政教化民眾治理政事,又怎能要求萬民愛戴擁簇他呢?《論語·顏淵篇》有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沈公子,你既知道那些傳聞,便該清楚李唐王室對楊家虧欠了多少,這般情況下要求楊兄對這樣一個仇家恭順於禮,豈非是強人所難嗎?”

“如此說來,王先生是相信楊前輩所說了?也罷,那便暫且認定楊前輩所述句句屬實,可當年那場禍亂天下的大災,雖說是安史二人狼子野心意圖稱皇稱帝,但如若沒有弘農楊氏一族自貴妃上位起而雞犬升天,之後橫徵暴斂魚肉百姓之事,又何至於承平日久的李唐中原被一日攪碎,不復安寧?同在為政篇中,聖人曾與君主對談,魯哀公問政於夫子,如何能使萬民信服?夫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若是當年玄宗之側的貴妃、宰相是正直無私之人,怎麼會落得最後百姓摒嫌,江山傾覆?”

“誠然,天寶年間的動亂,與當年金鑾殿上二位不無關係,有罪者當伏法,致使社稷崩摧萬民倒懸的禍首更是罪不容誅,然《左傳》有言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縱然是不止那二人禍亂朝綱,難道就可以將整個弘農楊氏一族屠空戮盡嗎?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曰:‘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我儒門先聖,歷來講求德主刑輔,恤刑慎刑,然而當年如若不是楊老盟主孤身犯險,以己身性命與莫大的功業為逼為權,時至今日,只怕是楊氏一族留不下一人吧!”

最新小說: 天涯劍影 山河忘 魔門孽徒 劍鎮四海 槍與道 武俠世界裡求生 大明:一劍西來,逼明太祖讓位 他們口中的我們 空旬記 夏紀神遊 再起江湖 從逆練辟邪開始 師孃嫁我做老婆 刀馬 子非俠 亂絕滄瀾 飲膽少年行 征帆天涯 孤刀出鞘 穿越倚天之我是張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