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呦呼,又是半個月過去,賀蘭每天的日常便是坐在院子裡繡著當時接的繡活嫁衣,吳清竹也迴歸到平時天不亮起床讀書背書,白天抄書寫字,偶爾幫爺爺去學堂教學的日子。
天氣一天比一天熱,賀蘭從起床便那些自己的東西去了院子裡的石桌上做著針線活。
吳母聽說賀蘭接了一個大單的生意便開心的把家務活都承包了,二兩銀子可真是不少了,就她半年織的布,都未必能掙這麼多。
如果認真算下來,一匹布大概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織出來的普通棉布賣給那些布商也就能賣到五百錢,而一兩銀子便是一千文。
那就是兩個月也就只能掙一兩銀子。由此看出,上次花錢買布料的時候她們兩個為什麼不捨得了。
像吳母這樣的農家婦人,平日裡的事情也是不少,刨去平日裡幹農活的時間,一個月說不得還做不了一匹布呢。
兒媳婦努力,當孃的自然不能拖後腿,平日裡不捨得吃的雞蛋,隔幾天便會一個拿煮熟給賀蘭補身子。
賀蘭想,在農村這種地方,大約雞蛋就是他們補身子的好東西了。
這天半中午的時候家裡來了一個不算面生的人,至於說不算面生,是因為這人賀蘭也認識,偶爾也會來家裡找吳母嘮嗑,只是賀蘭並不是很喜歡跟她搭話。
這人便是李嬸子,她丈夫的爺爺跟吳爺爺是堂兄弟,所以平日裡的往來也不少,當初清江清河還有吳清竹成婚的時候這位嬸子也來幫過忙。
賀蘭之所以不喜歡李嬸子便是因為這人喜歡聊八卦,誰家今天多放了一把米,殺了雞吃了肉,她都能知道的一清二楚。
而賀蘭這人吧,不太喜歡跟講究別人的是非,聽還可以,要是讓她跟著說幾句那還是算了吧。
所以王嬸子來的時候,賀蘭打了招呼便拿著東西回了屋。
上次跑的慢了點,這嬸子便拉了個板凳坐在自己身邊說了半個時辰,少幹了好些活計不說,還不小心走錯一針,改了一個時辰。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吳母不等眾人動筷子,便先咳嗽了兩聲。
等把眾人的眼光吸引過來後便笑吟吟的開了口:“爹,今天吳大山他娘拖李氏來家裡說媒,您覺得呢?”
這家裡婆婆早就沒了,按說這種事情都是吳母做主就好,可這門婚事也是吳爺爺開的口,所以吳母也就趁著這會兒有時間便開了口。
吳爺爺當下手裡的碗筷,看向吳母?:“他們那邊是怎麼個說法?”
“一切按著別家該有的走,每個步驟都不會少,只是也知道他家的情況,只能盡力湊出來,多了少的不能保證。”
“看來也是個有誠意的,家裡雖然窮了點,但是沒短了志氣。”
說實話,這年代因為婚事沒結成,成了仇家的也是不少,大多都是因為錢財當時拿的少了,又或者不遵守當初許下過的承諾,到最後鬧得不可開交。
像今天這種答應的痛快的也不算沒見過,就是怕等婚事成了,當初應允的啥也沒有,啥也不是,然後逼著你家姑娘還不得不嫁過去。
想來吳銅家裡應當不是如此,他家早些年因為沒兒子,在村裡的日子過得十分低調。
後來又因為尚了個倒插門的女婿,雖說有點底氣,但多少有些怕別家看不起,平日裡還是深入簡出的,就怕別人再說道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