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十面埋伏曲調的進行,合圍之勢已經形成!
“所有軍隊,攻擊!”傳令官下達命令!
而夏旭直接對上了白骨妖王!
白骨妖王不能言語,畢竟他是一副巨大的高達十米的骨架!
但是他那空洞的眼神裡,卻充滿無盡殺意!
“來吧!戰吧!”
夏旭戰意盎然!
“讓我看看,戰鬥力在十大妖王裡排前三的白骨妖王,到底有多厲害!”
白骨妖王,戰鬥力排行第三!
不可小覷!
十分強悍!
小純繼續奏樂,她要為夏旭掠陣!
琵琶彈奏的十面埋伏第二部分已經響起!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個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地描繪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激烈情景。“埋伏”中的音樂和它描繪的意境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它利用一張一弛的節奏和加以模進發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給人以一種夜幕籠罩下伏兵四起,逼近楚軍的陰森感。
雞鳴山小戰”形象地表現了雙方短兵相接小規模戰鬥的情景。此外,逐漸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進,使得情緒更趨緊張。
“九里山大戰”是全曲的高潮。這段音樂運用了多種琵琶技巧手法描繪了兩軍的激戰。琵琶對喧囂激烈戰鬥音響的模擬較為出色,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整個樂曲描繪楚漢兩軍的衝突,發展至此勝負已定,矛盾已獲解決。
第三部分包括後五個小段落,前兩段寫項羽失敗後在烏江自殺,低沉的音樂氣氛與前面的高潮形成鮮明對照。其中“烏江自刎”這段旋律悽切悲壯,塑造了項羽慷慨悲歌的藝術形象。後三小段描繪漢軍以勝利姿態出現的種種情景,演奏時候常有不同的刪節,目的是使樂曲情緒集中,避免冗長。
小純,把整個曲樂演奏的淋漓盡致!
李小純的琵琶,自成一派!
各個流派在《十面埋伏》中的演奏指法,反映出其各自的風格特點。樂曲開始處,運用了模擬鼓聲的手法,在首音上都配用了“掃”的指法,使樂曲的表現更為豐富。“列營”是全曲的引子,在首音上多采用“轟”的指法來演奏,浦東派、崇明派用“劃拂”和“掃拂”類;平湖派、汪派用“滿輪”和“半拂”類,這兩類都是“轟”的類法。
“吹打”是傳統的鼓吹樂曲牌,多運用長輪來代表吹管樂聲。如浦東派用“長輪”和“挑”奏法,汪派用“輪帶拂”奏法等。“點將”的旋律與“吹打”的後半段相同,主要突出武曲中“武”字的音樂處理,演奏時出音要清、節奏要穩、速度稍快、音量中強,以加深樂曲的內在表現;此外,各派在該段中多用“鳳點頭”指法,在具體演奏上呈現不同。“排陣”是以兩小節為一個單位採用核心音調展開的手法,作了節奏音型的模進,主要透過“摭分”“摭掃”這兩種不同的手法來演奏。例如浦東派用“大摭分”四條弦奏法;崇明派用“摭”兩條弦,“掃”四條弦的“摭掃”奏法。平湖派與汪派將“排陣”分成兩段:前段稱《排陣》,平湖派用“摭掃”,汪派用“摭分”;後段稱《走隊》,平湖派用“摭分”兩條弦奏法,汪派用“摭掃”奏法。
在“吶喊”段中,各派有著各自的表現手法[14]。例如,浦東派先使用了“並二絃”“輪二絃”,以及快而大的“吟”“挽”“推”等指法,後又同時用了“並”“滾”“挽”“吟”兩條線,長輪、長滾等技法,其中以快而大的“吟”效果更為突出。平湖派、崇明派、汪派均用連續反覆的“劃梻”或“夾掃”與“扳”兩條弦等指法。
“項王敗陣”是戰爭的尾聲部分,該段落規律性較弱,主要是運用了“彈”“挑”“泛音”等零零落落的節奏型和在一、四弦上的鳳點頭指法來代表馬蹄聲,此後運用了追擊式的節奏型來結束!
這一套曲目下來,直接把白骨兵團震的七葷八素!
戰鬥力下降百分之五十!
尤其可怕!
從整體上看,《十面埋伏》採用了敘述性的表現手法,帶有標題的多段段落,展示了緊張、激烈、殘酷的戰爭場面,在刻畫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刀光劍影和浴血鏖戰時均較為全面。
從型別上看,《十面埋伏》雖是武曲,但兼含剛柔,這體現出創作者對作品的情感思考。該曲注重彈奏的剛度以及柔度的協調性,表現出對楚軍和項羽的關懷之意;同時,曲中還有對戰爭造成的眾多殞命者的痛憫,因此在曲目的具體表現中,不僅體現了龐大氣勢,還較為注重細節處理,實現了情和景的有效融合。從曲目內容看,該曲還對多種戰場上的聲音進行了模擬,藉此來進行各種情感的抒發,如透過琵琶面板拍彈來對“放炮”轟鳴聲進行模擬等,進而有效營造身臨在古戰場的情境。
《十面埋伏》這首樂曲幾乎包含了琵琶演奏上的所有技巧,無論是在它的內容、技巧還是在藝術表現力等方面,都集中展示出諸多藝術家們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龍辰大陸古代民族器樂曲中非常優秀的代表。
《十面埋伏》的內容壯麗輝煌,風格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該曲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古代戰爭的激烈場面,是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畫。此外,《十面埋伏》作為大型琵琶曲的的代表,其發揮了武曲擅長表現強烈氣氛和情緒的優勢,全曲氣勢雄偉激昂,藝術形象鮮明。
十面埋伏,堪稱經典!
這是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曲目,也是一場戰役!
那是楚漢之爭的戰役!
更是後來聖楚帝國翻盤的臥薪嚐膽之事!
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先後活捉魏王豹、趙王歇、燕王臧荼、齊王田廣。他被劉邦封為齊王后率三十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他採取十面埋伏的戰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十面埋伏,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