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王是皇族充當皇權勢力的一種主要形式。攝政王的問題在於,很容易蛻變為兄終弟及,將皇位留給自己的子孫,而不是還政於上一代皇帝所指定的繼承人。所以縱觀古代歷史,攝政王能夠善始善終的沒有幾個,往往是入主中原的王朝建立之初,算一個“向使當初身便死”!
攝政則大多在國主年幼,無力理政時出現,攝政的可能是太后、皇后,也可能是攝政王、外戚權臣、輔政大臣,攝政王只是當攝政的是皇族親王時的稱呼。
而陳落雪也只是女子,她知道自己治理國家力度不夠,於是讓夏旭當攝政王,也是給他權利!
畢竟他救了自己。救了東隋國!
這是應該的!
夏旭,直接從侯爵晉升為王!
“冊封攝政王夏旭為東隋國兵馬大元帥!”
這個冊封,太霸道了!
這可是掌管東隋國全部兵力的職位!
夏旭曾是副帥!
但現在是主帥!
連宗虎和血染都沒太有資格!
他們也僅僅是副帥而已!
大元帥是全軍之最!
左傳所載晉文公作三軍,謀元帥,即考慮中軍主帥人選,晉國名將先軫在城濮之戰與崤之戰中屢立戰功,成為了第一位有元帥頭銜並有著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
當時元帥意為軍中主將,只是表示對“將帥之長”的稱呼,還不是官職名稱。
從上古時代起,元帥逐漸成為戰時統軍征戰的官職名稱,如北周宣政元年,宣帝宇文贇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和宇文招為“行軍元帥”,率軍作戰。
唐李淵入關後,設有左右元帥。唐世民在繼承皇位以前曾擔任過“西討元帥”。後又置天下兵馬元帥、副元帥與行軍元帥等,為戰時最高統帥,元帥常以皇子或親王擔任,副元帥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擔任,文武官任統帥則稱總管。
靖康時以康王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拒金兵;金侵時亦設都元帥、左右副元帥,多由親王任職,權位極重,非定職。
金軍之中,設都元帥府,置都元帥、左右副元帥、元帥。大元帥高於元帥、低於作為全軍總司令的都元帥。
天下兵馬大元帥府,設天下兵馬大元帥、副元帥。由太子、親王總領軍政。大元帥府,設大元帥、副元帥,由大臣總軍馬之政。都元帥府,設兵馬都元帥、副元帥、同知元帥府事諸官,由大將總領軍馬之事。東、西都省,分設東、西都省太師,掌軍馬之政。大將軍府,設大將軍、上將軍、將軍、小將軍。各統領所治軍伍之政令。
外省和邊疆常設有都元帥、元帥府或分元帥府及置達魯花赤、元帥等,以元帥為地區軍事長官。元末地主武裝首領多稱元帥。
可見,元帥自古以來,就十分了得!
“冊封攝政王、兵馬大元帥夏旭為天下第一刺史!天下第一太守!太子太傅!國師太師!”
一連的冊封,讓所有人都羨慕不已!
刺史,又稱刺使,職官。“刺”是檢核問事的意思,即監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
每郡設御史,任監察之職,稱監御史。
初省,旋復置。
文帝以御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繼廢諸郡監察御史後,又於元封五年分全國為十三部,各部始置刺史一人。
“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制度在西漢中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面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成帝綏和元年刺史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察官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