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本是“信王”,中途繼位為皇帝。
所以,他沒有經歷過“太子”時期,更沒有太師教授其“為君之道”。
但是,“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尋常道理,他還是明白的。
歷史上的朱由檢,確實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勤政節儉的君王。
二十多歲就白了頭髮!
由此可見,他為了千瘡百孔有大明,確實是勞心勞力!
只可惜,人力難以勝天!
沒錢,更是寸步難行!
如今的朱由檢,因為售賣王立提供的“香草券”,手頭逐漸闊綽了!
幹出一番事業的想法,越來越強烈!
然而,朝廷和地方官員的腐敗,讓他望而生畏!
不解決這個問題,再多的銀子投進去,也只能水漂!
甚至,可能激不起半點漣漪!
王立在山西的賑災成果,他全都看在眼裡!
並且,還仔細地研究過!
只可惜,難以推廣到全國!
他只能,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王立身上。
在他看來,王立就是個聖人,無所不能!
如果想不出解決辦法,他真的打算賴在靈濟宮,不走了!
聽聞王立有了辦法,朱由檢頓時來了精神。
然而,聽到王立的解決辦法,卻又垂頭喪氣了。
“廠公,你的辦法……就是……改變三年守孝的禮制?改為兩個月?”
朱由檢非常失望!
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他確信自己沒有聽錯!
這算什麼解決辦法?
改個禮制,就能消滅貪腐?
這與“減稅減賦”有丁點關係?
“三年守孝”正式上升為為禮制,源自漢代的董仲舒的大力提倡;
在這種思想下,“孝敬父母”、“三年守孝”成了考核官員的重要標準。
甚至,是唯一的標準!
在漢代、三國與晉初,孝敬父親計程車族子弟,甚至是平民百姓,都有被“舉孝廉”為官的機會!
隋朝大業元年,隨著科舉制度誕生,“舉孝廉”雖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三年守孝”的禮制卻沿用至今!
只要是家中父母亡故,哪怕是朝中的一品大員,哪怕是在外征戰的將軍參謀,都要放下一切公職,馬上回家守孝!
這一守,就是二十七個月!
任何人,在守孝期間,必須素衣素食,不得參加科舉考試,不得締結婚姻,不得舉行慶典!
哪怕是皇帝,也要遵守“三年守孝”的禮制!
當然,皇帝畢竟是一國之君!
在朝臣的“努力”下,會有許多變通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