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把狼關進了雞窩 (第2/4頁)

搖搖頭,他把金壺往前一遞。像是怕掉下去摔壞了一樣,丁立成小翼翼的接在了手中。

他沒急著看,先是指了指上面的花:“楊慎手繪,手刻?”

李定安點點頭。

他又指了指下面的小字:“也是他手書,手刻?”

不然呢?

楊慎本就是畫家、書法家,以及金石大家,這一件又是他隨身把玩的東西,當然不會請別人代勞。

李定安又點點頭,丁立成的眼皮卻止不住的跳了跳。

這可是楊慎,他傳世的作品攏共才幾件?

一件是收藏在故宮的《石馬泉詩》,冷金箋本的行楷,縱21厘米,橫47厘米,還不足一平尺,加上題跋與署款,也不過九十八個字。

第二件是《新都八陣圖記》:正德十一年,新都縣重修武候祠,當時楊慎正在老家新都為繼母守制,知縣韓奕請他題記,之後刻成石碑,立在武候祠外,碑文為正楷,現在還在。

第三件是收藏在中國美術館的蘇軾真跡《瀟湘竹石圖》,上面有楊慎題的一首五言詩,也是行楷,二十六個字。

第四件是楊慎的《禹碑考證》,全文都是行書,是溥義當年讓溥傑偷偷帶出故宮的字畫之一,之後又帶到東北存放在長春偽皇宮之中。四五年日軍投降,偽國兵爭搶寶物,被撕成了好幾段。

如今存世的,明確為楊慎真跡的《禹碑考證》就只有故宮當中的一小截,全文百來個字,只有原作的八分之一,而且只是中間的一段,只有康熙、乾隆、嘉慶等人的題章,卻無署款和題跋,因此只能算半件。

所以,楊慎存世的作品只有三件半。

如果問價值多少,丁立成還真就不知道,因為除此外,再沒出現過他的任何作品,更不要說拍賣、轉讓。

但他至少明白,這一件如果鑑定為真,就是第五件,而且是刻金雜項類,意義非凡。

平復了一下心情,丁立成又拿出手機,開啟了故宮的電子檔案庫。點了五六下,螢幕上出現了幾幅字畫作品:《石馬泉詩》、《禹碑考證》、《新都八陣圖記》,以及蘇軾《瀟湘竹石圖》區域性,也就是楊慎題的那首詩。

隨即他又把金壺放平,擺在了手機旁邊,然後劃拉了一下,停到最後的《新都八陣圖記》。

乍一看,金壺上是隸書,手機上是正楷,一個方,一個扁,好像不是一回事。其實關係很大:楷書本就是隸書演化而來,二者一脈相承,都是橫平豎直,都是工工整整,就連運筆軌跡都是一模一樣。

再仔細看筆跡,無論是字行佈局、字型架構,以及起筆落筆,都有八九分相似。

而辯認筆跡本就是書畫鑑定師的基本功之一,所以就憑這一點,丁立成就敢肯定,這是楊慎手書無疑。

怕有萬一,他仔仔細細的對比好幾遍,足足五六分鐘才直起了腰,又悵然一嘆:“就是楊慎的壺!”

聲音不小,眨眼間就“呼啦啦”的圍上一了一大堆。

馬獻明也有點興奮:“講一講!”

“看字跡就行!”

丁立成格外篤定,點亮手機螢幕,“看,是不是一模一樣?”

有人伸著脖子瞅了瞅,“楊慎的真跡?”

“對,舉世只有四件:《石馬泉詩》是行楷、《禹碑考證》是行書,題蘇軾《瀟湘竹石圖》也是行楷,唯獨這幅《新都八陣圖記》是正楷,最具有對比性……”

“再仔細看:除了第一句的‘登、科、歲’,以及最後一句的‘金、老、翁’,剩下的,凡壺身上的字,碑文中都有……”

丁立成的手指指著石碑上的字,圍觀的人一字一頓,做著對比:登科之歲,於今三倍,一事無成,七十從軍—金馬老翁。

確實像丁立成所說,二十個字,石碑中足有十六個。

字型雖然不一樣,兩者的書寫方法、起筆落筆、筆劃執行軌跡沒什麼區別。再看字跡,不敢說一模一樣,至少七八分相似。

再結合“明中期”的檢測結果,答案毋庸置疑:就是楊慎手書。

明朝三大才子,以及那麼多的“家”,這東西的價格也絕對低不了,說不定就能上千萬。

想到這裡,之前跟著李定安的那幾位何止是後悔,都恨不得拿頭撞牆:李定安讓他們付錢的時候,為什麼要搖頭。

最新小說: 嫁給前夫死對頭:我懷了,他瘋了! 這個明星不正經 閃婚後高冷江律在她懷裡哭唧唧 給世界一點亡靈具裝鐵騎的震撼 超能進化,我的女神軍團! 無盡世界協奏曲 重生假少爺,從打獵帶妻女發家開始 我在撣邦那些年 讓你養老婆,沒讓你養BOSS 酒廠魅魔,線上○○ 強扭的霸總太苦澀,重生她不愛了 對你不止是喜歡 出軌還裝好老公?全網直播你翻車! 契約女友太美,大佬一個個淪陷了 新生,我要造福一方 神算小村醫 2001傳媒教父 還能不能讓我畢業了 年少有為 重生後我靠學習成了富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