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岸接到的其實是臨時通知。
就因為黃博和張松文、王順溜快要啟程去暹羅拍《泰囧》了,所以黃達岸才有這個機會。
顏炳燕也拿到了一個角色。
就是華夏航天局和局長對話的人,在片中大概有幾分鐘的戲份。
顏炳燕演軍職科學家也沒什麼問題。
她演技到位,身形也好。
第一部電影《追捕野狼幫》裡,她就演了個女特警隊長,幫她拿了金鷹獎最佳女配角的《紅十字方隊》裡,她演了一個出身三代軍人世家的女海軍戰士。
如果有機會的話,郝運肯定會優先選擇自家的演員。
但是也不能做得太過分。
滲透工作要細雨潤無聲的做,太激進會導致票房崩潰。
到時候好萊塢就沒法繼續攻略了。
郝運要做的是,讓全球影迷們不知不覺中,發現他其實已經成了好萊塢一霸。
郝·萊塢·霸天!
《火星救援》這部電影,大部分都是在攝影棚裡拍攝。
還有一部分在約旦的瓦迪拉姆,那裡有紅色的沙漠,也就是電影裡火星的阿西達里亞平原。
早在2000年,另一部講述火星任務的電影《紅色星球》也是在這裡拍攝的。
有前人栽樹,選址並沒有花太多時間。
雖然現在去沙漠拍戲,會比倆月之後更舒服,但郝運還是決定先拍完攝影棚裡的部分。
沙漠裡,基本上就是馬特·達蒙的戲份了。
火星的景觀和環境,透過外景拍攝和電腦三維動畫的組合產生。
雖然對於電影裡邊一些不專業的細節,NASA頗有微詞,比如火星表面的氣壓平均600 Pa 0.087 psi,大概是地球平均氣壓100 kPa 14.69 psi的0.6%,所以在火星上再大的風暴感覺上也只是清風拂面。
還有火星土壤是不可能用來種土豆的,糞便沒有經過發酵也不能作為肥料……
反正就是BUG非常多。
但是從到電影劇本,裡頭關於科學和引導人們熱愛科學的態度是很端正的。
所以,NASA還是為電影提供了不少的照片,協助搭建了攝影棚,並且還很體貼地派出了華人工程師。
NASA裡頭並不缺少華人。
1937年,加州五個富於創新精神的年輕人馬林納、帕森斯、福爾曼、史密斯和華夏留學生錢先生建立了“火箭俱樂部”——噴氣推進實驗室。
實驗經常發生一些小爆炸、小事故,五人小組一度被冠以敢死隊稱號。
1938年5月,他們研製出的火箭引擎點火執行,巨大轟鳴聲中,沖天尾焰激起滔天氣浪,吸引無數人目光,包括美聯社報道,米果軍方青睞和資助。
不過,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界。
錢先生因為國籍問題被米果軍方排斥在研究之外,不得不退出J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