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漢蒼不屑道:“他來下戰書,被朕撕了。”說著,一指地上的紙屑。
黎澄急道:“他人呢?”
黎漢蒼道:“走了。”
黎澄頓足道:“陛下,我們不能放他走啊,他一路行來,已盡知我軍虛實,我懷疑他此行不是來下戰書,只是來探聽我軍虛實的。”
黎漢蒼聞言,也急道:“那你還不趕快派兵把他抓起來啊。”
黎季犛卻搖搖頭道:“兩國相爭,不斬來使。我們若殺了那李琦,更授對方以口實,而且容易喪失人心。”
黎澄急道:“那也不能白白將他放走啊。”
黎季犛道:“你派人在富良江邊埋伏,等他離了我境,上船之後,再將他殺死,則與我無關了。”
黎澄道:“父皇好計,兒臣這就去辦。”說罷,他急忙下殿準備去了。
李琦離了升龍城,又回到富良江南岸,覓著自己來時所乘之船,正要登船,此刻暮色四合,周遭景物一片模糊,忽然從樹後跳出一個人,身材高大,蒙著臉,看不清面目,一把將李琦拽住,壓著嗓子,低聲道:“李御史,黎老賊父子要害你,你不可以乘這艘船,當另覓他船過江。”說罷,這個人一閃身便沒了身影。
李琦大吃一驚,緊追上去,想要問個究竟,但天色已黑,那人早已不見了蹤影,他只好悻悻然回到泊船之處,船家問道:“先生要開船嗎?”
李琦心中一動,想起剛才那個蒙面人的提醒,便道:“你們先行,我隨後便走。”說罷,命兩個從人上船先走。
他自己沿江而下,走了十數里路,找到一個渡口,付了重金,才僱了一艘小船,渡過對岸。然後又趕了半夜的山路,才回到明軍大營。
一問之下,他的兩個從人果然沒有回來,他連呼好險,這才把一路所見所聞和張輔說了一遍。說到那個救自己一命的神秘蒙面人,他也不知道是誰,只能猜測是安南國中同情大明之人所為。
於是張輔連夜召集眾將商議戰守之策,最後議定,西平侯沐晟率軍從上游渡江為主攻方向,都指揮使朱榮率軍從下游八十里處嘉林伐木造舟, 為欲渡之勢,以掣其勢。
張輔又與沐晟單獨商議道:“賊於江邊立柵,地勢逼狹難以列軍。惟多邦隘城外沙灘上平曠開闊,足以容軍。然其城峻濠深,守具無不足備,而城外設坑坎,布竹籤,賊所恃者唯此耳。今已冬月,天氣轉寒,蠻人衣服綿薄不耐溼苦,又老弱參半,當不足慮也。今我攻具皆備,取之為易也。”
沐晟點頭稱是。
此日一早,張輔命令大軍出發,臨行之時,他曉諭將士道:“我大明皇帝非貪圖安南土地人民,乃為黎賊害其國主,虐其黎庶,奉行天討,以繼絕世,以紓民困。遂命我等弔民伐罪,深入此地。陛下臨行之時,叮嚀告戒諸將,非臨陣不得殺人,非稟令不許取物,毋掠子女,毋焚廬舍,毋踐禾稼。爾等宜奉承聖天子德意,報效國家。不用命者,必以軍法從事。爾等富貴,在此一舉。宜奮勇爭先,以立奇功。有先登者,不次升賞。”
將士聞命,無不踴躍,分兵進擊。
朱榮率軍來至嘉林,命手下軍士散入林中伐木,做渡江之勢,又暗暗埋下一支伏兵,等待安南軍來攻。
對岸安南軍見明軍不成陣列,未紮營寨,只是伐木造舟,以為有機可乘,便劃了數十艘小船來襲。
明軍看見安南軍突然來到,嚇得大驚失色,皆四散而逃。安南軍便上得岸來,搶奪明軍留下的輜重。
突然林中號炮連天,明軍伏兵四起,朱榮率軍殺出,安南軍不及撤退,盡被殺死在沙灘之上。
朱榮奪了安南軍的小船,立刻率軍渡江,向上遊殺來。
是夜三更,左副將黃中率先鋒軍乘船悄悄從上游渡過富良江,各軍列於沙灘之上,手持竹排,慢慢前行,遇到陷坑,便鋪於其上,如此越過數重壕溝,至四更天時,終於抵達多邦隘城下。
黃中命人分發內府所制夜明光火藥,令諸位軍士執之,有先登者燃之,並吹角為號。
他佈置已定,在城下搭好雲梯,率先登城。城上安南軍士驚覺,他揮刀亂砍,登時殺死數人,安南軍士驚呼不已,明軍士兵燃放火藥,吹響號角,城下明軍大喜,皆皆蟻附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