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聞報,只好硬著頭皮,帶了十餘名親衛,來至陣前,對著平安抱拳拱手道:“平總兵,你是太祖高皇帝養子,平日裡你也尊稱我一聲四哥,今日可否高抬貴手,放哥哥一馬,讓開道路,令我軍迴歸北平。四哥在此謝過了。”說罷,在馬上深施一禮。
平安冷笑一聲道:“燕王殿下,你不是要奉天靖難,殺至京師,以清君側嗎,如何便要回到北平呢?做兄弟的給你指條明路,你調轉馬頭,順運河南下,無須幾日,便可抵達京師,屆時便能遂你所願,何必在此苦苦求我呢?”
燕王尷尬一笑道:“往日我擒住南軍士兵,盡數放歸。今日你就不能通融一下,放我一條生路?”
平安板著臉道:“燕王殿下乃是一條猛虎,縱虎歸山,後患無窮。你要麼下馬投降,我饒你一命,你要麼整軍來戰,將我殺敗,你自可歸去。”
燕王沉吟半晌,跳下馬來,作勢要跪。
平安仰天大笑道:“朱棣啊,朱棣,想不到你也有今日。”
忽聽得一聲弓弦響處,一支羽箭如電飛來,正是朱能所發,平安急忙一側身,那支箭便射中了他的肩窩,平安大叫一聲,身子晃了兩晃,險些栽下馬來,不敢再戰,撥轉馬頭向本隊逃去。
朱棣飛身上馬,將手中寶劍一揮,大叫道:“當我者死!”隨即一馬當先向南軍衝去。
他身後燕軍也都振作起來,大喊著向南軍殺來。
由於平安受傷,南軍群龍無首,抵擋了一陣,便向真定退去,燕軍這才得以逃出生天,於建文三年正月十六日回到北平。
東昌一役,燕軍精銳盡喪,張玉戰歿,實自燕王起兵以來第一次大敗。濟南之戰雖未克敵,究竟是燕軍主動撤退,損失不大。然東昌之戰,燕軍首次在野戰中失利,而且大將殞命,對全體將士震動頗大,一時之間恐“庸”之症,甚囂塵上。
燕王朱棣為安撫軍心,率領眾將前往太廟,祭奠陣亡將士。
張玉死後,諸將以朱能為首,朱能率眾將一踏入大殿,便一齊跪下,免冠頓首請罪道:“末將無能,以致東昌無功,張玉殞命,請殿下責罰。”
朱棣急忙上前將眾人一一扶起道:“諸位平身。此次東昌失利,非爾等之罪。乃是孤輕敵所致。勝敗乃兵家常事,爾等但勉圖後功,祖宗神明定當護佑,必一雪前恥。”
大殿之側道衍率慶壽寺一眾僧人唸經敲磬,做了好大一場水陸大會,為張玉等陣亡將士超度亡魂。
朱棣雙目含淚,親讀祭文道:“奸惡集兵,橫加戕害,圖危宗社。孤不得已,起兵救禍,爾等皆持忠秉義,誓同死生,以報我皇考之恩。今爾等奮力戰鬥,為國而死,孤恨不與偕,然豈愛此生?所以尚存一息者。以奸惡未除,國家未安也。孤不忍使宗社傾覆,令爾等憤悒於地下,興言痛悼,迫切予心。嗚呼哀哉,痛徹心扉!,” 讀罷,朱棣將自己所穿蟒袍脫下,於香案前焚之。
朱能見到,急忙勸阻道:“燕王,萬萬不可。此物太過貴重,恐怕張玉等人承受不起。”
燕王道:“張玉與我情義深厚,為我之韓信,今大事未成,功業未竟,竟然舍我而去,我豈能忘之?我焚燒此物與他,表示與他同生共死,願他地下有知,能明白我的心意。”說罷,痛哭不已。
諸位將士聞之,悲哭不止,無不感動。太廟內外諸位陣亡家屬見之,皆含淚道:“人生百年,終有一死,而得大王哭祭如此,夫復何憾?我等定當努力,上報國家,下為死者雪冤。”
一時之間,燕軍將士群情激憤,相率請求從徵効力。
於此同時,在京師皇城中,建文帝也在太廟享殿舉行了盛大的告捷儀式。三牲俱備,鐘鼓齊鳴,鹵簿林立,舞樂翩躚,建文帝率文武百官對著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禮。
禮畢,建文帝興奮的對諸位大臣道:“祖宗神明保佑,燕賊經此大敗,精銳損失殆盡,盛庸不日將克復北平,天下大定無日矣。”
方孝孺笑道:“陛下,先前承天門失火,卜者以為天象示警,諸位大臣皆勸陛下息兵。獨臣言道:‘承天門火災,應在諸侯將滅之象。’並改承天門為臯門,端門為應門,午門為端門,謹身殿為正心殿,自此盛軍屢屢獲勝,今果應驗矣。”
建文帝撫其背道:“先生為朕之子房,盛庸為朕之韓信,燕賊如同項羽,焉能不勝。”
眾位大臣再次跪倒叩頭,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二月時分,千里之外的北平,春寒料峭。承運殿上,燕王的子房道衍和尚對朱棣道:“燕王殿下,東昌之戰後,賊勢囂張,日漸緊逼。今應乘其未至,先發兵攻之,不可坐等來攻,反受其制。”
燕王猶豫未決,道:“我軍新敗,回城休養未及一月,又要出征,恐遭士卒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