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泰一聽,急道:“陛下,萬萬不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今周王既去,所忌者惟有燕王耳。往昔因其北征有功,一再容忍,此刻他上書指斥朝政,當乘機去之為便。”
方孝儒卻搖頭道:“不妥,不妥。陛下所慮極是。太祖高皇帝分封諸王,比之古制,有所過焉。諸王又多不法,違反朝綱。不削,朝廷綱紀不正。削之,則傷親親之恩。故此漢賈誼曾說:‘欲天下治安,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今我朝效仿其意,不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諸王,其子弟分封於南,在南諸王,子弟分封於北。如此一來,藩王之權不削而自削矣。”
黃子澄聽完卻擺擺手道:“方先生此策緩不濟急。朝廷削藩之意已大白於天下,諸藩心懷二意,與朝廷已成水火之勢,此刻退讓,必長其氣焰,日後再圖,恐難以為之,且為其所笑,有損聖德。”
建文帝有些擔憂道:“燕王智勇雙全,善於用兵,朝廷大將凋零。若逼迫甚急,萬一激起兵變,誰人抵敵?”
黃子澄胸有成竹道:“燕王其人,只可智取,不可力敵。如李景隆擒周王一般,方為上策。”
齊泰不屑道:“此計只能用一次,豈可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燕王又不是傻子。”
黃子澄道:“萬變不離其宗。我們換個人再去。”
建文帝急道:“如何施為,卿快快道來。”
黃子澄道:“朝廷以防邊為名,發軍前往開平戍邊,路過北平,將燕王府護衛精銳抽調一空,悉去守邊,則燕王無能為矣。”
建文帝擊節歎賞道:“好計。”
齊泰道:“臣略補幾策,當調可靠之人為北平布政使,控制糧餉。另調忠心之臣為北平都指揮使,控制軍馬,三管齊下,燕王如有異動,必一舉成擒。”
建文帝大喜,君臣幾人商議一番,遂命錦衣衛指揮使宋忠為左軍都督府僉事,率軍三萬北上巡邊,路過北平之時,抽調燕王府護衛一萬五千人,共同駐守開平衛。命工部尚書張昺為北平布政使。
在考慮北平都指揮使司人選之時,眾人發生了分歧,齊泰推薦盛庸,黃子澄推薦鐵鉉,二人爭執不下,建文帝靈機一動,忽然想到一人,道:“朕想起一人,此人現任府軍右衛指揮使,名喚張信,是個忠義之人,曾為了舊主張溫,不懼牽連,向朕求救,雖未能如願,但孝康皇帝認為此人可擔大事,故在生前將其和張昺二人調入京師,悉心栽培,以期日後大用。”
眾人一聽是太子朱標生前看中的人,都不再言語了。
建文帝遂命人將張信召入宮來。
張信入得宮後,叩頭已畢,站起身來,靜候旨意。眾人見他面如炭火,身材結實,的確是個忠勇武人,便都點點頭,暗暗稱讚太子朱標有識人之明。
建文帝溫言道:“張卿,那日朕還是太孫之時,未能救下會寧侯張溫,你可曾怪罪與朕?”
張信躬身施禮道:“微臣不敢,陛下當日已然盡力了。一切皆是命中註定,臣不敢怪罪任何人。”
建文帝微笑道:“如此甚好,朕今日便委任你為北平都指揮使,前往北平府,掌控北平都司一切兵馬,你可願意?”
張通道:“微臣遵命。不過北平府為燕王封藩所在,如其有不軌情事,臣該如何處置?”
建文帝笑道:“你倒問得乖巧,正要你去看住燕王,不使其生異心。若其有不法之舉,可先報朝廷知曉,聽候旨意。”
張信遲疑半晌道:“若情況緊急,來不及向朝廷稟告,臣該如何處置?”
建文帝道:“若到了這種地步,你可便宜行事,但記住一處,燕王為朕至親骨肉,爾等不可傷他性命。”
張通道:“臣知曉了。”
建文帝見大事已定,便宣告退朝,眾人隨即退下。